澳科大學者在學術期刊《科學-進展》

首次揭示月球表面宇宙射綫通量及能譜

2022-01-18

月球表面宇宙綫通量與近地衛星及CRÈME模型的比較

【特訊】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基於嫦娥四號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數據,在國際上首次獲得月球表面的宇宙射綫能譜及通量。研究成果於一月十五日以“Firstmeasurementsoflow-energycosmicraysonthesurfaceofthelunarfarsidefromChang’E-4mission”爲題,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Advances刊載。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羅朋威博士,通訊作者為張小平副教授。

宇宙綫強烈地影響著空間環境,深入了解宇宙綫的成分及能譜,有助於更好地評估空間環境中的輻射水準,這對於人類的深空探測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團隊系統測量了2019/2020太陽活動極小期月球表面低能宇宙綫質子,α粒子,CNO及重離子能譜。資料表明月球表面和日地L1點探測衛星獲取的低能宇宙綫能譜一致。觀測數據證實了宇宙綫通量的晨昏對稱性,表明嫦娥四號著陸區月球環境如磁異常區對宇宙綫通量的影響可以忽略。團隊還提取了He同位素比值,發現在~12MeV/nuc有顯著增強。測量得到的宇宙綫質子和α粒子能譜,與廣泛使用的CRÈME模型預測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對宇宙射綫輸運模型提出了挑戰。這些首次就位探測獲得的月面宇宙射綫能譜資料為深入研究宇宙綫與月面的相互作用及未來載人月球任務中的輻射防護提供了第一手觀測資料。

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了國家嫦娥探月工程所有任務的科學數據分析,不斷取得新的科學成果。目前,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及“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同時,研究人員積極參與嫦娥工程後續任務及“天問二號”小行星探測任務中的科學載荷研製,為國家深空探測計劃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支撐,助力國家月球與行星科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