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952號
2022年01月04日
星期二
陳溥森:物盡其用有效使用閒置土地
2022-01-04
【特訊】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兼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陳溥森表示,澳門地少人稠,有68萬常住人口,但土地面積卻只有36平方公里,故此一直制約著整個社會的發展。然而,礙於種種原因的影響,澳門卻又荒廢著不少的閑置土地,據有關的資料顯示,澳門現存的閑置土地達700多幅,潛在可發展用地約有120萬平方米,這對於彈丸之地的城市來說,確是一筆嚴重的土地資源浪費。正因如此,政府自2009年開始便依法展開跨部門聯合行動,採取措施去收回各種的閑置土地,至今已收回近100幅,面積近80萬平方米。
陳溥森表示,由於《城市總規劃》並未在立法會通過而得以落實,因而導致散佈在不同區域的回收閑置地無法根據所在地段的功能定位作出重新規劃與調整,以達到配合城市發展而有效地被二次利用。所以,政府的回收土地始終都在低效使用,除了一些交由市政署用作臨時綠化用途之外,絕大部分都是被用鐵柵圍欄起來,作為留用儲備土地,形成“二次閑置”,有些甚至被閑置十年八載。結果,年復一年政府不僅要持續跟進回收土地的維護工作,增加財政負擔,還因為閑置土地在荒廢中變得雜草叢生、坑窪積水、蚊蟲孳生、垃圾堆積,老鼠為患,既有礙城市觀瞻,亦容易引發社區公共衛生問題,毫不誇張地說,有些空置建築地盤巳成為鬧市中的衛生黑點。
陳溥森認為,如何盤活和利用閑置土地,備受各方關注,落實城市總規劃是大前提。他指出,特區城市總規劃(草案)落實後,區域功能定位就清晰了,則意味著閑置土地會被鬆綁釋放,可結合確切位置、大小面積和附近環境科學規劃,物盡其用,可用於解決住房、道路、停車場、休憩區等項目用地。閑置土地散布各區,位置地段不同、面積大小各異,盤活利用應因地制宜,總體原則必須確保資源善用、迎合社會發展需要、與周邊社區環境匹配、能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如靠近觀音像休憩區和筷子基北灣地段的海傍地帶閑置土地,可考慮合併發展。大型休憩區的活動項目開發,應有動與靜、長與幼等元素,以滿足不同層面的需要;少於一百平方米的地方可僻作街心公園等。至於一些暫時未能確定發展用途的閑置土地,不妨臨時開放僻作小區花壇、自由波地或停車場。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同時拿出勇氣和魄力去解決那些業權分散、屬性模糊、公私雜處、權利不清、補償未定的“插花地”和“夾心地”,令土地能有效地連片發展,産生更大的效益。對於那些故意或惡意佔用國家土地、且又不服從政府發出的騰空土地命令的非法霸地者,他認為必須依法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