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呀白象,汝何以存!

2021-12-11

【特稿】過去有議員大膽批評特區政府「人傻錢多」!此話既帶諷刺,又費人深省;近期社會熱論是內港擋潮閘工程,單是研究費用已經上億元,特首也開腔不忌諱指出,「未來每年維護費比起研究費還要貴,還有建造費用」。內港擋潮閘工程予人感覺,遲早要「上馬」。本澳有不少被喻為「大白象」的工程,例如過百億只建了氹仔走線的輕軌、還有北安碼頭,如今再一個內港擋潮閘,一個又一個大白象工程,是否真的「人傻錢多」,仍未醫好?!一個又一個大白象工程,真正目的在何?

錢真係唔見洗,百物騰貴,一個政府公共工程,閑閑地數百萬元,上億元不足為奇,例如路氹城的圓形行人天橋,當年造價過億元,值唔值,見仁見智。被貫以大白象工程的項目,歷年來不少。白象與印度教宇宙論有關,在現代的用法中,被用作指那些消耗龐大資源、但實際成效卻異常低的計劃或公共設施;近年例子有氹仔北安碼頭,每月水電費和維護費閑閑地過百萬;還有輕軌,年載客量不理想之餘,旅客大減,觀光/旅遊宣傳的作用也失色,目前,其他支線在研究或開展中,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12月初在其範疇施政辯論中表示:透過繼續擴展輕軌走線,如A區、 東線,隨著2023年底至2024初,輕軌媽閣站開通,橫琴線及石排灣線期望2024年可以開通,幾年後出現「輕軌為主巴士為輔」的局面。屆時,輕軌是否仍然是一項大白象工程,或是變本加厲,成了幾頭大白象,只能由時間證明,不過,政府在攻䇿上的主導也十分重要,若輕軌可以在巴士載客量中搶佔過半以上的乘客量,方算初步成功。

近期另一個大白象工程,便是內港擋潮閘; 本澳由於地位置因素,水浸問題一直困擾低窪地區商戶、居民和政府,內港擋潮閘工程自「天鴿」以後,應運而生,當初一份報告中曾指,要興建百年一遇的擋潮閘,其後又有意見提出,由於全球氣候惡化問題,防禦級別需要提升至200年一遇;當年「天鴿」,潮水來勢洶洶,奪走了多條寶貴生命,內港擋潮閘成為了大眾「保命」的寄望,疫情前政府庫房充裕,對於大白象工程,議員、社會有質疑,拍了板決定上馬的依舊繼續上馬;部分工程的成效,經過多年至今,未有彰顯,只是隨著年月逝去,大家不再提起。有些工程、計劃的確需要時間來見證成效,但是成效一直低的已推行計劃或工程、建築,如何提升成效?或者可以將其考慮重新規劃,賜予重生。

今年施政報告期間,特首坦言指出,「內港擋潮閘工程正進行前期研究,未來每年維護費比起研究費還要貴,還有建造費用」。承認這是一項大白象工程,羅立文也坦言,內港擋潮閘工程是大白象,但「做緊」。以內港擋潮閘項目看,建造的成效,除了是保障居民和商戶的財產,更重要的意義,是減低低漥地區居民、商戶生命在巨大自然災害中受到的水災威脅,生命更可貴。但這都只是筆者的理解,對於大白象,市民至今仍存在不理解推行目的,政府必需不斷提高施政透明度,讓社會明白,大白象真正的價值和存在目的。

方 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