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政策也需動態調整

2021-11-22

11月17日舉行的施政答辯中,行政長官對於房屋問題有不少的回應,除了批評議員對於經屋戶型「估估下 」、「唔貼地」,還有提到夾屋法和供應量、未來經屋戶型等問題,同時透露,明年將會公布本澳房屋政策白皮書,期望真正掌握不同類型房屋和戶型的需求量;歷屆政府曾經做過不少有關房屋政策的調查,例如有2012年諮詢的《公共房屋發展策略(2011-2020)》,以及2017年10月公布的《公共房屋需求研究最終報告》,最後政策執行與民意還是出現一定的落差。筆者認為,不是由於「估估下」還是「科學數據」那樣比較貼地的問題,核心問題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讓規劃出現與社會實況有落差;所有的規劃、研究,即使有科學數據,也無法精準算上天災、疫情的出現,對經濟及社會造成的衝擊,帶出規劃都應該作出動態評估,快速回應。住屋及樓價問題,困擾千家萬戶,也困擾歷屆政府,本澳樓宇市場亦在不同的發展、需求周期之下,都各起了變化,由過往單約的公屋與私樓市場、高價炒賣, 發展至由5個房屋階梯組成的市場,社屋、經屋、夾心階層房屋、長者公寓和私樓;近兩年由於疫情,經濟回落,坊間沒有再多提「辣招」遏抑樓價,焦點落在經屋身上; 經屋的需求凸顯出來,始於外資博企自2004年相繼投入營運後,拉高僱員收入、物價和樓價急速上漲而起,急速飇升的樓價,加上來自境外的炒家,坊間及議員向政府反映希望政府出「辣招」調控樓價;同時,萬九及後萬九經屋的落成,積壓10多年的經屋隊清零,市民對於買樓、住屋的需求,似乎比之前冷靜、有回落,但是需求依然存在。當中,2017年10月公布的《公共房屋需求研究最終報告》中指出,預期至2021年,經屋需求量達31247戶需求量(當時預測實際只有9273個單位供應),而且需求會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至2026年屆時方可滿足所有公屋需求。另一方面,該報告預料,2026年,已建成及潛在供應的公屋及私人住宅單位會超過29萬個,高於25萬個單位的情況,預計會出現空置住宅。實際上,本澳長期有1萬或萬多個空置單位,外僱、居民中有部分是北上居住,有長者北上安老,近年大灣區概念之下,此情況有一定的比例,當年的報告有沒有推算出來?再以特首指議員對公屋戶型需求「唔貼地」的情況看,特首指上期A區經屋申請中,申請T1者有6000多至7000人,當中不少是正值適婚適育的青年,憂慮不少青年為層樓「不婚不育」或有這意向;更加將現時大幅興建的T2 ,原作為回應新婚家團的需求規劃推倒,認為在目前A區規劃中,T2為主的戶型,信錯「議員」,以上述申請數據反映,T1的需求,其實一直存在,未來可能需要A區經2.4萬規劃中,未有規劃的 4000個單位戶型,回應該批一人家團的申請訴求。相關議員指「是收到居民反映」,當中,究竟誰貼地、信不信科學數據?筆者認為,當中是政策的動態調整環節與時間問題,上屆政府時期的申請家團中,的確是T2申請者眾,T1申請人只是退而求其次,沒有T2都要個T1,希望「上咗樓先算」;又可能是申請人因為某些個人客觀因素,例如為上樓而延遲結婚, 原因眾多。正如特首指,未來對A區餘下4000個單位作戶型作調整,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也反映出,政策需要按照社會發展作出調整,太長遠的規劃,趕不上變化及發展,適時、動態調整政策,因地制宜,方為上策。

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