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科學家朱華晨:成長歸功於香港與內地的科研合作

2021-10-25

【香港中通社10月24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李明珠)“我能拿到這個獎,很大一個原因是我充分利用了香港和內地科研合作的優勢。”香港唯一獲得第十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朱華晨,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朱華晨長期研究生物病毒與新發性傳染病,與H1N1、H7N9、MERS等惡性病毒性疾病打交道。新冠疫情期間,從疫情初期追蹤溯源,到發現確診者臨床跟蹤治療,再到藥物研發,朱華晨始終走在疫情前列,但讀書期間學的卻是超級雜交水稻和工程分子生物學相關學科。

對病毒學的興趣源於研究水稻抗病蟲的過程當中,朱華晨驚覺原來病毒是一個神奇的生命體,它的結構簡單、基因組簡潔,但行為又如此先進,基本上所有活著的生物,都能够被各種各樣的病毒所感染。

當時,身處廣州的她親身經歷過了非典,又目睹整個東南亞地區都在受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的威脅,研究病毒成為了她的夢想。

“過去我會想我是不是一定要成為科學家,如果萬一我成不了科學家,或者我做不到好的科學,我該怎麼辦?”朱華晨說。

2007年幸得管軼教授給予發展所長的機會,他們探討了有關生命起源和生命本質的很多問題,這些正好激發她內心深處對生命科學最本源的興趣。之後,她得以順利加入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管軼教授研究團隊,成為了一位科研工作者。

“我從小到大都是一個比較理想主義的人,又有非常嚴重的英雄主義情結,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有一天成為英雄,但是我很想跟著英雄人物去做事情。如果說這件事情讓我覺得非常有使命感,哪怕讓我付出生命,我都會願意。”朱華晨說。

初來香港時,朱華晨就感覺到香港的科研氛圍良好,即使當時她沒有特別拿得出手的背景和科研成果,但都順利申請到研究項目資助,進一步實現自己的想法設計。

朱華晨感謝不少良師益友從2007年開始貫穿至今的幫助支持,一路走來,她亦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香港與內地的良好科研合作氛圍,“我能拿到這個獎,很大一個原因是我充分利用了,香港和內地科研合作的優勢。”

除了在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擔任副教授外,朱華晨還是汕頭大學教授。作為科研工作者,朱華晨親身感受到了國家對於科研的投入,從2015年開始到現在,其所在的團隊得到了國家經費支持,同時又可以利用香港和內地不同的文化氛圍、科研的氛圍、病毒標本資源和人才資源,在科研路上走得更平穩。

“香港性別平等的意識蠻好的,所以我并不認為香港對女科學家不好,或者科學家們不够努力,而是要找到一個契機。”在朱華晨看來,如今,國家對科研創新的需求、渴望非常強烈,科研發展“遇到了另外一個春天”。

作為兩地科研合作的受益者,朱華晨勉勵香港的科研人才,“將眼光投向廣闊的內地,往我們國家這麼大的土地上去拓展和把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