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891號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當預期不如所料 又會怎樣
2021-10-23
【特稿】粵澳於本月19日中午12點起恢復通關,由澳進入珠海免除隔離,有報導指通關首10小時,有超過10萬人出關,以澳門約70萬人口計,有1/7人離境,雖然當中有大部分是外僱、滯澳旅客或在內地居住的澳人,這種大規模式的人口流動,頓時有種城內被掏空的感覺。不少意見都認為,恢復內地與澳門通關是好事,也期望可以為澳門的經濟帶來增長,引入旅客,預期又會否是如所願?當預期不似預料中理想時,我們又可以怎樣?!
近3個月的本地疫情,令到本地的經濟如像坐過山車,中小企的經營信心一度因為疫情而大跌,自政府於本月11日推出了中小企援助措施後,加上19日中午12點恢復通關,才開始有回升。銀行業公會主席葉兆佳在19日接受訪問時指出,『中小企援助措施對中小企的經營有幫助,能夠讓中小企保持一定資金,解決到目前困境。』他指出了另一個核心問題,便是認為今輪扶助措施不是改善經營環境,是兩回事。改善經營環境,他提到,要看通關後旅客重臨的情況,能否增加和持續呈現經濟活力。帶出,所謂的活水,即旅客、外來經濟因素必需要夠持續,才能起到盤活市場的作用。政府至今出了三輪消費咭,去年首兩輪是「消費咭」,每名市民共8千元,今年是「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兩者雖然都能帶推動二次消費效應;但是,為何每次在計劃接近尾聲,市場反應都是指「效力消失」!?
消費咭和電子消費優惠計劃都是希望藉這種方式,帶動中小企,為市場注入經濟活力,除了有部分市民將消費咭內的政府起動金「用完就算!」,其次相信是市民荷包都不太富裕,需要「勒緊荷包」、緊縮開支過日子,部分市民的收入的而且確是減少,生活質素下降,不是想慳;而是事實上生活日子比過往艱難了,只收緊縮開支,令經濟內循環經有影響,所以,經濟內循環與市民的收入、營商環境、續航力等,環環相扣。政府的惠民措施、如消費咭、向低收入僱員派發收入補助或保就業穩民生政策,只能保持到低限度的市場活動、維持民生類行業的營商環境;在經濟上,總不能將全力依托在旅遊和其所帶動的博彩業身上,作出ALL IN 全押的注碼,內需的盤活也是保持經濟活力和活躍度的元素; 內外俱備。
來年施政在籌謀當中,在疫情未解除全面威脅的全球形勢下,筆者相信,未來一段時間,市民和中小企對於政府的依賴程度未會消減;多個行業反映,今年的經營狀況未如理想,對恢復通關充滿期望,當預期不似預料中理想時,我們又可以怎樣?!不要太樂觀、也不要太悲觀,商界和政府都要做好風險評估、增加本地經濟的續航能力,留兩手準備,應對疫情和經濟起伏。
諾 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