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措施讓更多低收人士受惠

2021-10-18

【特稿】政府近日推出8項措施,為疫情下的中小企及低收入打工仔/自由職業者提供支援措施;相關措施出台後,社會有不同意見,總結為:「看到政府在現有資源下對中小企作出支援」,有意見認為力度不足,亦有不少意見反映,對去年年收入人士不超過十四萬四千元的僱員和自由職業者作出一萬元援助款項的門檻太高,主因是平均月薪一萬二千元,在澳門這個生活成本貴得嚇人的城市,其實是長期處於在職貧困,何況是家庭支柱,明白政府的用心和好意,但希望,措施可讓更多低收入僱員直接受惠。

疫情下,本澳的經濟在過去接近兩年持續處於低迷狀態,旅遊、酒店及服務業首當其衝,中小企沒有忘記初心,在疫情下艱苦經營,盡力肩負超「保就業」的重任。在政府近日推出8項措施中,主力針對中小企作出支援,有補貼中小企銀行貸款利息開支、放寬中小企免息貸款申請條件、調整免息貸款還貸再延長1年,即由2022年1月31日延長至2023年1月31日結束、推動銀行紓緩企業還貸,如還息不還本、延長貸款期等、推動提供收單費率優惠,透過金融管理局推動“聚易用”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的“聚易用”交易, 提供半年的收單手續費減免或回贈,減低商戶成本、豁免政府物業租金及回報、鼓勵業主減租、向2020年度無經營盈利的本澳所得補充稅納稅人及職業稅第二組納稅人,發放按其過去3個年度平均經營成本的5%計算的援助款項,援助款項金額下限為1萬元,上限為20萬元。打工仔最關注的「向2020年度工作收益不超過14.4元的職業稅納稅人中的特區居民,以及合資格的自由職業者,每人發放1萬元的援助款項。」

上述措施,中小企持不同意見,有中企反映,疫情下收入受影響,中小企可再借錢及延長還息不還本期有幫助,可是憂慮持續生意下滑,始終無濟於事,在限期內無法還錢,認為作用最為有成效的,只有是延長還息不還本期、以及聚易用交易, 提供半年的收單手續費減免或回贈。而且有美容及其他娛樂行業,在過去一年疫情中經歷3次停業,收入頓失,有意見希望政府設立停業、停工基金,向因疫情下被迫停業的行業及僱員,提供臨時性的補助,解決生活燃眉之急,受惠行業包括黃、紅碼區的商戶。有商戶則希望,政府可以考慮今年再發放中小企一次性補助;有僱員亦反映及提出,將一萬元援助款項的門檻放寬,讓受疫情影響以及長期處於在職貧困工作者得到甘露;有長者亦提出,認為政府應該在疫情下對長者有經濟支援;今年失業/開工不足人士亦然,希望相應的援助,種種意見疊加起來,大家好像混淆了,今次又是「全民福利」或者「我都想有份 !」的心態。站在政策制定者角度,可能認為一萬二千元/月未算十分艱難,在生活成本高得嚇人的澳門,物價比鄰近地區高、住屋開支亦佔居民相當大部分開支,開門七件事、生活瑣事,一萬二千元/月,不是一個人的角度和思考,可能背後還有老老嫩嫩需要照顧,如何將公帑運用得到位,費煞思量。

市民都清楚,疫情至今,政府多次動用公帑,啟動了多輪的全民抗疫經援措施,還有每次單是核檢費已耗費4千多萬元,接近5千多萬元的全民核檢,庫房動用了過千億元。如何可以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政府又能否仿效聖經中「5餅2魚」的故事,讓所有認為自己有需要和真正有需要的人都受惠?!直接派錢與間接的市場盤活,那種比較好,筆者相信,先要分清認為有需要和真正有需要。

方 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