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875號
2021年10月05日
星期二
台資企業攜台灣工藝
入駐大別山『變廢為寶』
2021-10-05
【中新社信陽10月4日電】 ( 中新社記者 李貴剛)“把台灣工藝融入信陽茶中,品嚐起來色香味俱全,與台灣烏龍茶相比毫無遜色。”這是參加兩岸媒體中原行的多名台灣媒體人士,在品嚐台資企業生產的“信陽烏龍茶”後共同的感受。
金秋的大別山區,一派豐收景象。雖然早已過了信陽毛尖茶採摘旺季,但從台灣引進的茶葉採摘機,依然在核心產區的溮河港鎮桃園村萬畝茶園裡穿梭忙碌。茶園不遠處的信陽盛德來茶葉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德來公司)生產車間內,從台灣引進的生產設備,也在繁忙作業。
今年50多歲的葉富初正在車間忙著烘焙茶葉。他既是員工也是當地茶農。
“每月掙到7000多元(人民幣,下同)。”葉富初順手抓起一把半成品茶讓記者聞香,“以前,這些茶都當作垃圾扔掉了。”
在盛德來公司未入駐桃園村之前,每年春茶期一過,大量夏秋茶青葉便荒廢掉了。“為何不利用起來呢?”在廣東創業的盛德來公司董事長付偉決定返鄉,和台灣合夥人一起開發信陽夏、秋茶深加工技術項目,將荒廢的夏秋季茶青葉“變廢為寶”。
“在不影響信陽毛尖生產的情況下,實現茶園價值最大化,拉長信陽茶產業製造鏈條。”付偉介紹,他們引進台灣烏龍茶生產線,誠邀寶島四位制茶大師,借鑒台灣凍頂烏龍茶生產工藝,獨家研發出獨特的“信陽烏龍茶”。
“即便如此,信陽茶的利用率也僅僅祗是5%,還有95%的利用率,市場空間很大。”付偉說,2019年在信陽建廠時,祗是試點。如今公司日收青葉3萬多斤,日產成品茶葉3噸左右,帶動周邊上萬畝茶園每畝年增收超過3000元。
信陽市委統戰部二級巡視員徐一介紹,該企業是信陽市僑聯引進的台灣和大陸兩地合作的又一個實體項目,是兩岸“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成功案例。一期項目投產後,帶動當地直接參與茶葉加工生產的產業人員800人,間接帶動茶農特別是沒有一技之長的中老年茶農進行茶樹養護、茶青採摘以及有關的第三產業。
在用工方面,該公司員工幾乎清一色是當地村民,且薪資待遇優厚,甚至勝過一些城市薪資水平。最高技工月薪能拿到2.6萬元,員工最低也能拿到4000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正式投產的盛德來公司產品外銷受到一定的影響。當地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助其擴展內銷。付偉介紹說,今年市場慢慢回暖,預計年產值能達到1億元左右。
一個月前,河南出台了《關於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河南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實施意見》,又稱河南惠台“農林32條”。該意見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與台灣同胞分享河南省農業林業領域發展機遇,支持台胞、台企參與河南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林業高質量發展。在看到河南惠台“農林32條”中的貸款、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等諸多利好政策後,付偉直言,“我們的生產規模還會擴大,新的生產線建設已提上日程,這項政策真是及時雨。”
付偉介紹,從2019年茶青收購情況統計看,可以將信陽地區過去幾乎沒有價值的60萬畝夏秋茶青葉變為價值每年100億元產值的“聚寶盆”,市場前景廣闊。付偉展望道,二期項目工程投產後,將主要生產冰紅茶、全自動生產線年產45萬噸萃取液,每年又將增加約60億元產值,屆時將真正實現了當地夏秋茶青“變廢為寶”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