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溥森:疫情防控應配套應急措施

2021-10-05

陳溥森

【特訊】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宣佈,由於本澳新增72例確診病例,為加強防範,由4日晚上9時至7日9時,全澳進行第三次(免費)全民核酸檢測,並按照防控方案對關聯地方新增黃、紅碼街區限制監測管理。對此,絕大多數的市民都表示理解和支持。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兼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陳溥森相信,儘管事發突然,但有了前兩次全民核酸檢測的經驗,今次41個核酸檢測站的工作運行,都不會發生較大問題。

陳溥森指出,問題在於,每當疫情突然生變,當局為求快刀斬亂麻防止蔓延,一而再三地採取突如其來的嚴格防控措施去處理時,尤其是在間歇時間不長卻頻密實行,而配套的應急措施又未能及時跟進的時候,不僅給措手不及的市民和遊客各方面帶來極大的不便,也令社會背上難以承受的沉重負擔。首當其衝的是,毫無先兆突然因出入境措施限制而未能離境的旅客、居珠留澳人士、回澳的跨境學童、外僱人士等,如何為他們滯留做好臨時收容服務?避免有人流浪街頭和瞓街過夜?同時,對居住在黃、紅碼區居民的怎樣解決他們的工作、學習、生活、醫療、心理輔導的問題?對獨居生活、正在生病、上落不便、自理困難的人士如何實施物資支援和其他救助,以免發生意外?沒有穩固的制度和機制保障,就無法有序運行,傖促應對必有疏漏,甚至錯失。

每當疫情出現新確診病例,當局從嚴收緊防疫措施無可厚非,但每一次都要臨時進行全民核酸檢測,整個社會無疑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事實上也把人們的正常秩序打亂了,倘若防控的措施能精準些,限制監測範圍能縮窄些,則社會的震動面就勢必大幅減少。不然的話,只要疫情一日不能清零,人們就只能無奈地不停承受防不勝防的限制,面對說變就變的生活方式哭笑不得。陳溥森認為,長遠計,要長期抗疫,就應以法律為支撐,建立應對公共衛生的配套措施,包括配合政府抗疫時,社區管控區在職人員的出勤計算、滯留人員的臨時安置、弱勢家庭的困難救助、企業經營的專項津貼等,以確保防控到位和經濟恢復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