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忌士街石仔路改鋪石屎引反彈

林翊捷倡為特色街區編制城市設計指引

2021-09-04

今日的馬忌士街、聖美基街

昔日的馬忌士街、聖美基街 (二零零九年網絡圖片)

【本報訊】市政署在歐陸風格街區剷走路面的石仔後舖上鋼筋混凝土,引起公眾反彈。城市規劃師、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林翊捷提出,為各個特色街區編制「城市設計指引」。

望德堂區馬忌士街的葡式路面原由石仔鋪成至少十多年,市政署以「優化」為名,由今年七月開始動工,剷走石仔後,把路面改為鋼筋混凝土,相關工程開支接近二百萬元 (https://reurl.cc/lRErol)。值得注意的是,緊接馬忌士街的聖美基街,同樣的工程正在進行。

望德堂坊 (包括:馬忌士街、聖美基街等街道的全部或部分路段) 屬於「被評定的不動產」(https://reurl.cc/R0KGe6),受到法律保護。十九世紀末政府開始該區的整治計劃;後來,進行大事修葺,對古舊建築加以翻修,並在一些街道舖上石仔路面,安裝歐式路燈,呈現一派懷舊風格。

對於馬忌士街是望德堂坊「建築群」的一部份,城市規劃師林翊捷提醒,《文化遺產保護法》列明,「建築群」是指因具重要文化價值、其建築風格統一、與周圍景觀相融合而劃定的建築物與空間的組合體。按他對條文的理解:「『建築群』應該維持風貌的一致。」

林翊捷認為,基於行車安全重舖路面有一定合理性,問題在於重舖後的風貌與原本的風貌相差甚遠,且與一些市民的期望有很大落差;市民對《文化遺產保護法》有所理解後反彈,亦有一定道理。他提出,應該經過公眾討論後,結合技術等研究,配合城市規劃,編制各個部門依循的「城市設計指引」。

澳門不少街區具有不同特色,林翊捷舉例,望德堂坊的風貌屬歐陸式,與內港的「騎樓」風貌不同。他提醒,不是編制一份通行全澳的「指引」,而是因應各個街區的特色編制獨有的「指引」,規範街道兩旁建築物的立面、街道舖面、街燈、垃圾筒等等。

林翊捷認為,文物街區的「指引」,應該由文化局牽頭編制;而且,編制「指引」時,不只有公眾,亦應該有交通局、工務局、市政署等相關部門。今次馬忌士街的問題涉及街區風貌的重大改變,文化局有否向文化遺產委員會諮詢相關議題?林翊捷回應,就任委員以來,未曾討論相關議題。他也認為,類似的工程若非緊急,相關部門應該停一停,與公眾一起尋求合適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