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生命線求助增

2020-12-24

劉展瑞(後)及羅琨瑜昨出席澳門講場

【本報訊】明愛凱暉生命教育資源中心心理輔導員羅琨瑜表示,今年一至十一月,生命熱線共接到六千多宗來電,以一月時求助電話較多,相信與疫情突然來襲有關。在來電中,以情緒及精神問題佔最多,各有一成九六和一成三八。他呼籲,市民以正面想法面對及找出壓力的來源。

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邀請明愛凱暉生命教育資源中心心理輔導員羅琨瑜、基督教新生命團契總幹事劉展瑞及探討疫情下的心理健康。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市民面臨長達十一個月、接近一年的抗疫生活,部份市民收入直接受影響,更有市民因而失業,開工不足、待業等。羅琨瑜表示,今年一至十一月,生命熱線共有六千多宗來電,以一月時求助電話較多,相信與疫情突然來襲有關,其餘的月份來電宗數與去年相若。在來電中,以情緒及精神問題佔最多,各有一成九六和一成三八; 其餘為健康及婚姻等問題。

他續指,市民首先要找到壓力的來源,若持續兩至三星期出現心跳加快,忽然「無胃口」或暴飲暴食、難以入睡、緊張不安、易發脾氣等情況,需要正視,可以透過適量的運動、正常的生活規律、保持正常的社交,以及向親友傾訴,找專業的社會服務團體或心理人員作跟進等,不要與他人做比較,避免出現消極及負面情緒。

劉展瑞指出,壓力是中性,如何面對及認知壓力十分重要,若長時間出現上述不安情緒、自責等,要留意情緒的疏導。除了成人、在職人士,學生及不同層面的人士都需要認識自己,找出壓力來源。二人鼓勵市民,以正面的態度面對壓力,羅琨瑜形容:「關關難過關關過,不要針對一個點盲目思考,墮入心理陷阱。」劉展瑞則建議,疫情是外力,將問題帶出,建議多與他人溝通,走出「黑暗的窗口」,家人都要留意若家中有成員長期出現波動情緒,「鎖埋自己」,多關心及聆聽,多陪伴、讓對方感到關心。父母可以放下身段與子女一同遊戲,融入子女的玩意,聆聽子女,讓子女在互動中被欣賞,促進良好的家庭關係。

有聽眾及網民反映,認為本澳目前的心理專業人員發展缺乏規劃、可持續培訓,以及前線的社團人員未必接受過有關的專業培訓,或會對前線人員產生情緒壓力,建議關注社團前線人員由工作帶來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劉展瑞認同,今年由於疫情心理服務需求十分大,需求倍數增加,反映出社會對有關服務有龐大需求,但本澳對於心理輔導的定義不清晰,他認同,心理服務系統中,需要確保市民得到應有的服務水準,故此,需要有關團體定立有系統性計劃及設定,開展學士學位以上的認證課程,讓人員得到可持續的專業進修,政府也需要作出協助,以利行業的發展。羅琨瑜也認同,相關服務未來朝更專業發展和支持提倡認證,相信對服務發展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