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580號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普通」粵語

2020-10-20

年青人愛用網絡潮語

廣東話以火字來形容一些事件特別傳神

用廣東話對潮語O嘴的解讀

粵語詞彙豐富,難學更難精

『立減』兩字用語由內地興起

日用而不知

日常用語因應時代改變是語言系統發展的自然現象,有時是舊詞彙衍生,例如老屈變屈機;有時則是原詞改變本義,如驕傲;又或者更形象化地表達意思:目瞪口呆變成O嘴。

當然,語言變革過程更多是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為更好與所需溝通的群體交流而作出調整,如近年多了人用『亲』,但與對方卻是素未謀面。這些改變源自於多看、多聽、多讀,自然而然便會多寫,雖無傷大雅,但卻不一定合適。

以『立減』為例,立的首義是站立、直立的意思,只有作為副詞才解作即刻,所以立刻連用。過往港澳會使用 『即減』,便有當下的意思。那組詞更能清晰表達原意,讀者不妨自行判斷。

用語慣性源於生活,除了與內地文化交融外,本地各群體甘於改變用語習慣也是重要的因素:所指的是官方文件、報章雜誌與網上留言。改變並不等如弱化,部份改變將有助豐富本土的詞彙;惟當改變的字詞置於粵語文化時,卻顯得格格不入,甚而啼笑皆非。那麽,母語流失的速度可能遠超你想像。

『火』『紅』用語

火了、紅了,用指人或事成了一股風潮,某事紅了,某人火了,你一定會知道。在粵語文化,火在單獨使用時,更多用於表達憤怒,例如:我很火(滾)、火紅火綠,又或者過往曾流行的用語『㷫過火屎』。而紅,除解作紅色外, 也可解作喜事(紅事)、利潤等。形容人很紅尚可理解,粵語文化也會用『大紅人』;但形容事紅了,則不明所指,是指家裡有紅事?更何況用火來形容人出了名?未免混亂!惟此種情況在當下卻是俯拾皆是:

下崗與下馬用慣了,大家便忘記了退休與革職更貼合原意。下馬為例,原意是官吏到任的意思。《水滸傳》有句:『日後提刑官下馬,我吃不的這等官司。』若要說免去官職,則必須說『拉下馬』。有些字詞不能簡化,多了少了便代表不同意,否則 『下馬威』要如何作解?

與之相比,還是以『貨』字教人哭笑不得。貨者財物、商品也,在古語也可用此罵人,例如說你這『蠢貨』。把自己稱作『吃貨』?究竟是要表明自己有異食癖?還要是自我物化?若要語帶貶意,廣東話有所謂『為食』,要加強語氣?為食鬼也可。早於《孟子》已見此詞組:『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若是要表示自己『識食』,那不妨稱自己為美食家,豈非更文雅?

年青人愛用網絡潮語不足為奇,實也無傷大雅。但以『賣墨』為主要賺錢方式的媒體也用『吃貨』作標題時,未免顯得有點突兀。更何況出現『買貨』時,究竟是股票術語?還是要表達對方是購物狂?

更有趣的還有『小三』,在教育版便指學生,在娛樂版便成了情婦。若有一位小三的情婦要怎樣寫呢?又或者『小三』有一名就讀『小三』年級的子女是何等奇幻的標題?作為食店的招牌菜:新鮮出爐的小鮮肉,常是一些小鮮肉來打卡(打card game?)的熱點(聚腳地?)。莫非是要了曲到圓刻意把男性物化外,推動性別平等?

著名作家海明威惜字如金,作品講求精練,用字準確。夏志清評曰:一清如水,多讀沒有餘味。精練簡潔當然是好,但前提是要達意。

最怕多…餘

剛巧相反,某些日常用語卻因堆砌顯得分外多餘。

做事要一步到位,不就是把事情辦妥?搞好衛生?衛生不是已表示清潔好的狀態?如何在潔淨的狀態下再搞好?進行對話,單是對話不是已能夠表達原意?徵詢廣大市民意見,市民本已指城市中的居民,又何需再加『廣大』此形容詞?

若說報章、雜誌因牟利需要不能怪它以標題出奇制勝。那麽,政府刊物是有意?無心?還是…

『特區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開支超過500億』,在句式上用『逾』代超過會更適合。一則簡化,二則超過本有超出原本上限的意思。善政變質,那便不太好了。

又如:『落實新城A區公屋建設,B4、B9和B10地段經屋單位已可進入動工興建。』什麽是已可進入? 『已進入』不是更直接嗎?又要已,又要可,難道是在玩gimmick?新城,我可不可進來?

再舉數例以表示並無刁難之意:『支持有意開拓國際市場的內地企業在澳門設立境外總部。』在語法上並無不可,但邏輯就十分奇怪。假若無意又怎會申請?標示有意的意思何在?補充一點,用擴展業務會比開拓更好,開拓有開發、開闢之意,國際市場本來就有,何須開闢呢?句子宜改為:支持拓展國際業務的內地企業在澳門設立境外總部。"

『設立高層次的人才引進審批委員會。』都已是人才,不用分那麽細吧? 『加強審計工作,促進公共治理水平提升』,改用『提升公共治理水平』不是更合理嗎?要促進才能提升?

以下句子才真是『大絕』:『做好防潮仿真模擬系統和科學論證』先不討論科學論證充滿馬列用語的味道,市民又是否可以理解。單就模擬本有仿真的意思,例如:模擬考試、模擬演習等,既有仿真,又何需再強調模擬呢?此仿真模擬系統,真是讓人黑人問號!

未學行先學走

『小品文本身無功過,今之被人詬病,因實過事張揚…。總之,裝腔作勢......。其實,文人作文,農人掘鋤,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際,文人偏要裝做粗人,玩什麼「荷鋤帶笠圖」;農夫則在柳下捧一本書,裝作「深柳讀書圖」之類,就要令人肉麻。』上段引文出自魯迅之手,在他與鄭振鐸的信件中狠批當時文壇用詞誇張、牽強附會,如今看來,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

每一套語言都有其特點與用法慣性,不能硬套其他的語言用法。盲婚啞嫁,不會有好的結果。粵語鬼馬傳神,詞彙豐富,難學更難精,玩通了,做好宣傳有幾難? 當然,為了吸引不同群體的人看post,數種語言合用,附以潮文加強,本是無可厚非。但最怕是多了,令人肉麻,也欠缺特色。更何況在粵語都未搞掂的前提下,未『潮』先錯。那便不是像極了愛情,充其量只不過一場誤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