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571號
2020年10月09日
星期五
細數香港通識教育『痛點』改革前路任重道遠
2020-10-09
【香港中通社10月8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姝)香港通識教育科推出超過10年,因飽受爭議頻被推上風口浪尖。日前,香港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公佈的報告仍倡通識科維持必修必考,社會要求課程改革的呼聲漸高。通識教育究竟哪裡出現問題?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通識教育科是香港三年制高中的核心科目之一,特區政府推出通識教育的原意是希望解決當時社會一些中學生讀書死記硬背、高分低能,缺乏對社會和世界認知的情況。通識教育旨在加強學生對時事的觸覺,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與看事物的角度,和提升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自2009年起,通識科成為高中必修科目,2012年更成為香港中學生入讀大學必考科目之一。
不過,以“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為初衷的通識科,近年卻因“中途異化”偏離目標,備受社會詬病。“考試制度主宰課程走向,就是通識科現時最大的問題。”任教通識10年的將軍澳香島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吳壁堅直言,對於學生來講,通識科或正逐步演變為政治科。自通識科成為必修必考科目後,曾連續三年出題涉及政治議題。事實上,在通識科的六大單元中,涉及香港政治的課題僅佔“今日香港”單元的三分之一,比例甚小。吳壁堅表示,所有教師都必須以考試為重心,很難不在政治課題方面投放更多精力。
“考試涉及的政治議題太過深入,學生其實不需要在高中時期就清楚整個政治制度如何運作。”吳壁堅舉例,曾有考題要求學生闡述“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組成”,對此成年人都很難作答。而當香港政治僅佔整體課程很小部分時,又是否需要成為每年必考的內容?
由於通識科試題偏重政治成為弊病,引發社會討論課程“去政治化”的思考。吳壁堅認為,其實通識科未必要盡數刪去有關政治的課題,但教育局必須提供清楚課程指引,並與考評局就考卷擬題、審題和評核加強共識,通力合作解決問題。去年香港爆發修例風波,不少年輕人和學生走上街頭“抗爭”,有通識科教師公然散播仇恨言論,令通識教育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社會質疑通識科成為了“播毒”的溫床。
吳壁堅表示,確實有小部分失德教師散播仇恨言論誤導學生,但不能因其任教通識科,就認為是通識科誤導學生。“從教學層面來講,教師主導著課程的正確性。”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教師的質素與價值觀,比通識科更加需要嚴加把關。
在與通識科的共同“成長”中,吳壁堅始終堅信,通識科有意義也值得保留,因其在新高中學制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通識科課程遇到的問題均可透過教育專業解決,釐清通識概念、推進課程改革、課本恆常送審等都可將通識科推向正軌。
通識科實踐的11年間,不少家長認為課程與教學初衷背道而馳。從事教育政策研究的學生家長梁思韻稱,通識科教材內容極為偏頗,部分通識教師專業失德,令其對通識教育失去信心。“通識科本身需要高技能和高技巧的思考能力,無奈現時仍採用舊模式、舊方向操作課程。”梁思韻認為,由於通識科課程設計不合格,教材和教師“播毒”無王管,將社會問題歸咎於通識科亦無可厚非。
“不法分子誤導學生違法達義,肆意散播仇恨的種子,令人膽戰心驚。”梁思韻坦言,現時子女在學校接受教育,家長已成“驚弓之鳥”,不得不“放隻眼和耳”在課堂。她深知這樣會給教師造成很大壓力,但已是沒有辦法的選擇。
梁思韻告訴記者,當仔細閱讀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的報告後,她大感失望。涉及通識科內容僅寥寥幾句,且並未針對性回應社會事件中受質疑部分。她形容,報告猶如舊酒新瓶,毫無改進,促請教育局在改革通識科方面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