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聯智庫:科技產業可成經濟適度多元突破點

2020-10-06

【特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澳門經濟面對前所未見的打擊。現時疫情仍在世界各國蔓延,即使中央已落實逐步開放赴澳自由行簽証,在環球經濟環境不樂觀及中美競爭螺旋式上升等背景下,短期內本澳經濟亦難以回復往昔景象。澳門產業結構單一的脆弱表露無遺,各項經濟數據嚴重倒退,8月份的失業率更上升至4.0%,創下十年新高,加快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迫在眉睫。

民聯智庫副理事長吳鴻祺認為,現今科技已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尤以資訊科技的應用既廣且深,各行各業亦非常依賴相關手段來開展業務;發展科技經濟可成澳門產業適度多元的一個突破點,可從政策推動、人才投入、學術研究、市場支撐等多方著眼,進行系統性整合,聚力攻堅尋求突破。

抓準重點行業 政策扶持發展

科技行業為知識型產業,以輕資產模式營運,具有人力投入相對較少,佔用土地空間低,產值高且市場不受地域限制等特點。澳門現時雖有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並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關研究領域及項目的產業轉化時間較長,對推動現時經濟的轉型升級未能有即時性效果,而且相關人才培養需時,短期可先針對資訊科技產業出台政策,加大力度重點扶持及鼓勵相關企業以市場實戰培養應用型人才;同時適度開放針對相關產業的引才政策。

資訊科技產業涵蓋多個領域,包括硬件製造、大數據分析、軟件應用開發、金融科技、電子商務、物聯網、網絡安全等,此類產業的產品研發及市場轉化時間較快,亦相對容易累積人才經驗,特區政府可借鑑博彩業開放初期的育才經驗,結合粵港大灣區規劃中澳門的定位,利用低稅率及連接國際互聯網的優勢,吸引一些本澳以外相關經驗人才來澳帶動提升本地人員實力;另一方面,亦應加強大學學科及其所研究項目向產業化轉型,協助企業與大學建立持續合作渠道,推動大學課程及研究項目結合企業實際市場需求,讓就讀相關學科學生能更緊貼市場。

科學統計人資需求 調整政策引入專才

科技產業的長遠發展,必需本地人才的持續投入,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育本地科技行業人才非一蹴而就,亦要給予有志投身該行業人士清楚市場空間及就業前景。現時本澳行業分類中並沒有科技行業的大類及細分,只將其與「運輸、倉儲及通訊行業」合併統計,但事實上本澳經過多年的發展,現時已有為數不少的科技企業且已具一定規模,亦已累積一定專業經驗,特區政府應更科學化就相關行業作出歸類,繼而對該行業現狀進行市場及人才調查統計,並研究其發展空間及前景,釋出相關行業的市場需求數據讓在校學生及有志人士以實際需求考慮自身發展路向。同時,亦要多向身在海外的澳門人才作宣傳,引導其回流本澳發展。在引才政策方面,亦需就行業特性及市場現狀作出調整,不應將此類行業從業員視作一般非技術性外僱看待。

設立專業認證制度 鼓勵青年發展技能

近年來國內外以至本澳鄰近地區政府,都已相繼設立針對不同行業的專業認證制度,甚至已在一部分行業實行持證上崗。反觀本澳,對於相關制度的建設已討論多年,社會各界亦多有呼聲,但現時仍處研究階段或只針對個別行業各自推行,缺乏統籌。除少數傳統專業如建築、醫療、法律及金融業之外,新興行業的專業認證制度並未能跟上國際步伐,一些本地人才亦因此感到缺乏認同而到外地就業發展。

澳門居民要融國家發展大局,更好地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須要制訂專業人才的培養及與灣區各地的互認制度,助力人才流動、協同發展,亦應加強對青少年的職業導向。根據高教局2018/2019學年的統計數據,本澳高中畢業生升大率已達90.2%,屬世界前列。未來本澳具備高等教育學歷的就業人數必然大幅增長,知識型就業人口必為主要群體。因此,特區政府應高曕遠矚,盡早制訂專才認證制度,並重點向在學青年特別是高中學生宣導,讓青年人及早了解各行業前景,配合自身專長及興趣,協助他們定立發展路向,為澳門長遠發展儲備人才。

推動數據分級開放 促進大灣區數據互聯互通

國務院於2019年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資訊、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為本澳乃至大灣區科技產業發展給予指導方向。然而,在實際操作上,粵港澳三地法制不一,要構建互聯互通的大數據平台,需要三地政府及業界共同研究推動,打破制度上的壁壘。

現時數據中心的數據加密及管理技術已相當成熟,可合作推出先導劃計,先在三地各建國際級數據中心及連接國際互聯網線路,利用技術手段建立安全通道將其數據脫敏、分級及互通,讓跨境企業先行先試,並以企業實體登記方式作審批及管理,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企業能借數據互通以便於三地發展業務,推進融入灣區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