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567號
2020年10月05日
星期一
藉「MADE IN MACAU」推動本地產業多元
2020-10-05
【正視聽】國慶、中秋及週末週日1連4日國慶黃金週,澳門迎來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一個關口,因為這是國家全面恢復居民港澳遊簽注後的首個重要假日及長假期,過往的黃金週(5.1、 10.1、春節)都是澳門經濟的寒暑表,今年更顯重要,疫後首度黃金週,有種澳門經濟續命水的感覺。本澳經濟多元單一問題,非今次疫情首次提出,近在早年的「天鴿」,遠至過去10年先後的兩次的博彩業不景時,或更早屆的特區政府都有提出,如何努力培育、加大力度去孵化、扶持新興行業的發展,成效仍是強差人意,營營役役,多元產業之路還有很遠。
澳門的經濟9成依賴旅遊服務、第3產業支撐,也有些產業是依附公共工程和服務而生,例如工程、清潔外判、保安外判、物資供應等企業,政府是其大客仔;水退才知誰無著褲,今年首8、 9個月的光景,疫情下,旅客退卻,外來資金帶動的市場效應斷鏈,澳門的經濟產生骨牌效應,幸好博企夠「家底」,暫時仍以開源節流的方式撐住,減低社會、就業和經濟不景的動盪,不少中小企有縮減人手、無薪假、迫於無奈的解僱,有的士司機早前接受電子媒體訪問時,大表無奈,廣東省重開居民旅遊簽注後,的士生意比早兩個月疫情最嚴重時還要差,原因何在?是本地居民北上增加,流失了本土客源,外來客源又補充不了上述的流失;飲食業看似好景,實情生意未及去年;消費咭效應徐徐減弱之中,放寬中、澳通關,變相令部份行業生意比早前更差,百業表面不似蕭條,實際表面風光,有人懷念過去旅客成行成市,做到手無停的日子。
在澳門,為人所熟悉的本土產業並不多,上世紀有漁業、製造業等工業、回歸後博彩業開放、自由行帶動第3產業,第1、2屆特區政府軟硬兼施鼓吹會展業的成長,一年一千幾百個會議、展覧,疫情下一樣往昔不再,政府部門原計劃上半年舉行的會展,疫情下一樣要停下來,會展業界大叫「救命」,過去催生出來的新興行業會展業,疫情下一樣受打擊,博彩、酒店、零售、旅遊等直接面對旅客的行業更不用多說。多年來澳門產業上的多元化工作,仍然是弱不禁風。
疫情下,又催生了一個行業的發展,有本地企業加入生產口罩和防疫用品,例如酒精、消毒搓手液等行列,正值經濟和市場周期需求的高峰,暫時有不錯的市場反應,長遠會如何、會否曇花一現?在市場中能否持續找到生存空間,要依賴企業自身的經營策略、競爭力、產品與市場需求是否合符期望等多方面。台灣生產的口罩「MIT(MADE IN TAWIN)」在疫情下,成逆市奇葩,遠至港澳都有追捧者,在於其質量良好,能夠給予消費者信心,也在於,本地消費群的支持(也與當地政府強制徵用當地生產的口罩有關),反映出,產品市場化和本地需求的支撐,是產業成功的關鍵元素。近期,先後有4-6個澳門品牌的口罩面世,部份在其口罩上有 「MADE IN MACAU」的鋼印,有部份品牌取得歐、美較高防護的規格,獲得不少市民的支持。「澳門人撐澳門製造」,澳門人對於本地品牌,有一顆支持的心,傳統那種「社會凝聚力」還在。「創業唔難、守業難」,不單是企業要多樣、數量; 還要本地產業的多元,所謂的經濟產度適元,應該包含以上元素。未來應該考慮強化本地產業的抗逆能力,保留本地經濟活力,澳門人多支持澳門企業,減低外來經濟的依據比重,支撐本地經濟。
諾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