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見市民社會參與度增

2020-09-28

【特稿】《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公開諮詢由9月4日至11月4日進行公開諮詣,對於該草案,社會有讚有彈,而在開展了接近1個月的諮詢期中,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團體都對該規劃積極發表意見,建言獻策; 在公開諮詢會上,有市民表達出憂慮及疑問,社會由上而下,都對這份總規表示關注,反映出,市民的社會參與度有所增加。

澳門城市總體規劃千呼萬喚,終於在今屆政府推出來,從土地使用角度提出,把本澳分為8大區、18個規劃分區;當中公共基礎設施區佔23%、居住區佔22%、生態保護區佔18%、旅遊娛樂區佔13%、公用設施區佔10%、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佔8%,商業區佔4%,工業區佔2%,以應付至2040年本澳80萬人口的住屋需求。表面數字看,居住區22%與生態保育區佔18%,本澳的生態、山景保育取得平衡,但有人形容,魔鬼在細節中,要細看每個分區的綠化和生態保育,有些區分山體可能會被威脅,郤被整體數字所覆蓋,必需細心咀嚼。草案中,亦對部份區份的傳統定位來個大革新,例如過去工廈密集的慕拉士馬路,未來定位為商住區,內港則加入商業元素;欲破舊立新。回想歷屆政府於任內,推出了不少涉及社會重大發展及民生方案,有與內地的跨域合作、推動本地產業多元、提升部份區份的元素等,真正落實推行上則變了說易行難,遇到不少制約,今次總規最終否能落實,還要看最後社會的認受性、政府的取態、決心與堅持度。

澳門有其先天不足,土質、水質、土地面積、分區與總體規劃間的涵銜接、城市發展與人民生活、自然環境保育,近10年還要面對城市及人口老化、產業轉型的轉變。經濟由過去工業支撐,轉向第3產業,城市硬件、法律和居民步伐之間的不一致,是過去10年經濟急速發展突顯出的問題,新區、填海造地、世遺及景觀視廐的保護,都是前所未有所遇見及可能在周詳的規劃下零散進行,自澳門加入世遺城市和經濟發展過急,市民原本可以享有的公共資源,包括海濱景觀、景觀視廐、陽光、藍天、公共休憩空間,越來越變得奢侈,要在這個城市中有看到一眼藍天、吸一口清新空間,好像成了奢侈的願望,被淹沒在經濟與城市發展之中,居民的生活質素,提不上郤為了生活和經濟付出了沉重及不可逆轉的高昂代價,更甚者,可能下一代人,海濱景觀、景觀視廐、陽光、藍天、公共休憩空間是奢華極品,要用超級豪宅的價錢才可以偷得一線。

過往,對於宏觀政策層面,社會的熱衷程度並不高,有種「這樣近又那麼遠的感覺」,雖然與自身息息相關,卻沒有表達意見的意慾,予人市民普遍「政治冷感」的感覺;經過多年,市民終於感到「事必關己」,社會近期對於總體城區的表態,比過往只有該部份範圍專業知識人士更為廣泛,普通的市民都有透過向社團、諮詢會或討論平台,表達個人意見。明日掌握在今日的決定,不論將來結論如何,至少表達過自己的想法與訴求,珍惜表達的機會,有意見,不要收藏,勇於表達。

>>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