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抗疫有市民感到焦慮不安
2020-09-01
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超過半年的日子裡,本澳的市民各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有看得見的、有無形的。過去數個月,不同團體先後開展的問卷中,發現市民在抗疫的日子裡,面對不同程度的心理及精神壓力;其中,共建美好家園近月進行的「2020新冠肺炎對澳門家庭影響的問卷調查」中發現,有6成6的受訪者受疫情影響感到焦慮不安,反映出一定程度上,澳門居民經過長期抗疫,出現情緒、家庭等問題,值得關注。
疫情持續市民受影響
世衛預計,疫情需要兩年始受控,本澳疫情幸在政府及全社會努力、中央支持下受控;但是本澳的經濟由於外圍疫情關係,受到嚴重創傷,部分行業採取放無薪假、裁員、減薪等,僱員收入受到一定影響,由於經濟、家庭等壓力,日積月累,情緒得不到有效的疏導,容易衍生出多項情緒問題。
共建好家園協會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本澳家庭的影響,於7月下旬進行了“新冠肺炎對澳門家庭影響”問卷調查,共收集1505份有效問卷,對象為18歲或以上澳門居民,收集本澳居民在疫情期間對其家庭所造成的影響,並於8月中下旬公佈有關調研結果。
市民認同政府的防疫政策、2成1受訪者對未來沒有信心
受訪者對政府各項防疫措施予以肯定,對防疫措施的滿意度高達93%;經濟支援措施的滿意度為79.4%;復課安排的滿意度為61.6%;經濟復甦的滿意度59.1%,評價正面。
今年上半年,本澳的經濟受到疫情影響,旅遊業及博彩、服務業首當其衝,多個行業出現⻣排效應,失業率創近11年高位、第2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下跌67.8%,跌幅更較上季大。其中,本澳第2季服務出口跌幅擴大至92.3%,博彩服務出口及其他旅遊服務出口分別下跌97.1%及93.9%,貨物出口下跌26.4%、固定資產投資跌幅收窄等因素下,內部需求跌幅則收窄,按年下跌8.2%,而貨物及服務進口分別下跌29.6%及47.6%,但整體需求下行,私人消費、投資、旅客消費皆減少,使貨物進口按年下跌29.6%;外部需求放緩,貨物出口下跌26.4%;上半年的經濟情況,令社會及打工仔憂慮。
綜觀上述因素,問卷中,有近4成受訪者對澳門未來半年經濟發展的信心持一般意見,21.1%的受訪者對未來表示沒有信心;共建好家園協會認為,面對疫情及國際關係不斷變化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在疫情常態化下,“疫情防控”是政府最重要的施政目標,“抗疫情、保就業、穩經濟”是居民最關切的議題。
受訪者經濟收入、社交、家庭關係等各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該調查發現,疫情下,有過半數受訪者表示疫情對其經濟收入支出造成負面影響;同時,在社交及家庭關係、精神壓力同樣有影響。
56.7%受訪者表示疫情對其經濟收入支出造成負面影響,32.6%的受訪者擔心面臨失業/無薪假或減薪;27%受訪者表示工作量增加,市民的經濟收入、工作壓力,都因疫情而出現變化。
受到疫情影響,64.1%受訪者反映“家庭總收入”減少,當中“減少11%與 30%之間”佔比最高,家庭總收入減少 31%以上的受訪者佔 25.2%,顯示未來特區政府仍需關心經濟收入及相關的民生問題。在疫情下學歷及經濟收入水平對受訪者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當中學歷及收入低的受訪者的家庭總收入衝擊最大,研究顯示近半年“個人收入1.5萬元以下”的受訪者在經濟問題、工作及學習安排方面上也會產生問題,反映在經濟轉差時,中低收入受訪者抵禦經濟衝擊的能力較弱,容易受到影響,建議在帶津培訓中作出扶持。在疫情下家庭總收入亦因行業差異產生不同影響,以批發零售業、酒店及飲食、文娛博彩業、運輸倉儲及通訊業衝擊最為嚴重,受人流管控及疫情防控、受訪者憂慮感染等因素影響,也間接影響經濟增長及個人收入,故此,調研單位建議,“穩民生”及“控通脹”是社會穩定及和諧發展的基礎。
66%受訪者出現情緒焦慮
受訪者最關心的前3項問題,分別為“自己及家人健康”、“經濟收入支出”和“工作/學習安排”, 66%受訪者對於疫情感到焦慮不安,由此可見,雖然本澳疫情得以控制,綜觀全球疫情仍在發展,長期抗疫,從中延伸出來的問題使受訪者依然未能安心而產生情緒問題和焦慮。
另外,發現在其他方面亦有不同的影響,有23.7%受訪者表示自己與家人關係產生負面影響;65.8%受訪者表示工作/學習安排產生衝擊;37.8%受訪者認為照顧家人對他產生負面影響;35%受訪者認為在自己及家人健康受到負面影響;69.7%受訪者認為疫情對他的社交活動受到負面影響,由此可見社交活動受影響程度最為巨大。有13.8%受訪者認為需要照顧家人,無法兼顧工作或學習。
家庭壓力主要來自“需安排時間照顧家庭”及“子女學習問題上”,原因是受疫情影響,子女的教育和學習亦受到一定挑戰,網上教學及實體教學的效果有差異,而不同家庭在協助子女接受網上教學面對著不同問題,例如有2或3名子女的家庭,可能不具條件為每名子女安排1部電腦或手提電話時,無法在同一時間上課,影響網上學習, 尤其高中及高職學歷相較其他學歷畢業者重視“需安排時間照顧家庭”及“子女的學習學習問題”,壓力相較其他群組大。從性別來看,女性在上述問題的壓力又高於男性。
疫情加重受訪者在“照顧家人”及“經濟收支”上的責任
以及發現,疫情加重受訪者在“照顧家人”及“經濟收支”上的責任。調查顯示,37%受訪者增加照顧家人的責任,有50.8%的照顧對象是未成年子女,長者則有18.9%;其次為經濟收支的責任(32.2%),第3為家務(13.7%)。由於家庭成員停課、放無薪假、響應抗疫減少外出等因,留在家中的時間比過去多,長時間照顧家庭亦帶來壓力,如配偶並非教師,情況就更甚。調研單位指出,若未能妥善處理,就可能影響與家人的關係。
求助個案同比有上升,促做好情緒支援及社區服務
共建好家園協會理事長黃潔貞指出,抗疫期間,該會的求助個案同比有增加,現時本澳防疫抗疫工作取得良好成績,社會生活逐漸恢復正常秩序,但綜觀全球,疫情仍在持續發展,亦基於市民的社交、收入、家庭關係等在疫情下已經出現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促請政府及社服團體正視。
居民對於疫情感到焦躁不安,她建議,政府繼續加強情緒支援服務,以及情緒支援服務,持續加強健康防護訊息推廣,維護公共衛生安全,並透過與社團合作以及互聯網方式,加強推廣宣傳,讓居民能夠接觸和認識更多相關的心理輔導服務和防疫相關資訊,提供更多不同類型的線上線下心理輔導及家庭活動,以便幫助家庭成員減輕情緒壓力。建議特區政府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預防措施,參考其他地區經驗,構建情緒疏導應用程式或網站,通過定期舉辦講座或分享活動,協助居民自我排解負面情緒,教導正確解決情緒的方法,以及尋求心理援助的途徑;
(二)支持社區心理服務及志願者進行篩查,通過打電話及網路平台,主動關注有關人群的情緒變化,及早鑑別不良情緒,從而進行適當的干預;以及進一步開展後續的心理支持工作,通過社團網絡結合線下走訪與線上社交平台,主動關心並掌握中低收入家庭難點及需求,及時給予支援,慎防因防疫時間過長而出現“防疫疲勞”,營造積極、樂觀的氛圍。
重點是,關注情緒變化和適切的支援,避免發展為家庭問題。
其他支援
由8月中起內地分階段恢復居民赴澳旅遊簽注,由珠海開始擴展至全國,中澳人員往來將會進一步恢復,為防疫下的經濟復甦帶來挑戰,為應對疫情常態化,該會建議, 設定社會服務熔斷機制,明確疫情在不同階段或出現反覆時,各項社會服務的停止及恢復運作規定,以及做好停課指引、復課安排,支援老師及學生無障礙使用網上授課及學習,特別要支援未有互聯網的低收入家庭,又或有1名以上子女的家庭上網;完善幼兒服務,隨疫情漸趨穩定設定按百分比逐步復托及幼稚園復學的時間表,做好多方面預案,減低市民對未知情況的引發的焦慮。
該會又指出,疫情下,市民的收入受到影響,家庭關係受影響,建議制定疫情下安排僱員在家工作指引,並呼籲私人機構安排員工在家工作或採取彈性上班,以便僱員照顧家庭、子女及工作上取得平衡和減輕壓力;並因應本澳實際的失業情況,持續推出“帶津培訓”,進一步做好“保就業”,以維持中低收入家庭正常生活;必要時研究設立“家庭應急援助基金”給因疫情而受影響的家庭援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