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諮委員:集思廣益為新城定好新街名

2020-07-20

陳溥森

【特訊】近期以來,人們圍繞著新城填海區和新口岸區收回閒置土地的規劃與發展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紛紛出謀獻策各抒己見,為的就是要把澳門打造成為一個文化與旅遊並舉的海濱綠廊城市。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兼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陳溥森認為,這確是一件有利於促進城市規劃進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好事,完全值得支持,希望有關當局能因勢利導,積極組織更多的專家學者和社會團體以及全體市民共同參與。但他亦指出,在城市規劃上人們普遍習慣在功能、交通、美化等方面去考量的多,而對街道的命名則往往容易被忽視,他認為可參考當年大眾評選「澳門八景」的辦法,集思廣益周詳命名。

眾所周知,澳門以前是一個小漁村,到十六世紀下半葉,人們才開始依山傍海築室聚居,漸漸形成城市的雏型。長期華洋雜處的生活環境,促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華洋宗教融合的社區格局。澳門的公共行政管理初期是沒有設立法定的行政區的,基本上是以天主教教堂發展的「堂區」來劃分命名。最早的街道冊是始於1874年用葡文編排的,到1905年才開始出現用中文編制的街道名稱,但礙於種種原因的影響,街道名稱難免存在著良莠不齊的情況,既有保留原真生活底色的名稱:如果欄街、鹹魚巷、打纜地等;也有烙印歷史標籤的名稱:如茨林圍、荷蘭園、騎士圍等;亦有植入市井俗語的名稱:如夜呣街、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