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中美博弈仍有較大空間『第三方力量』不容忽視

2020-06-18

【中新社北京6月17日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認為,新冠疫情對世界局勢帶來的變化並非是顛覆性的,而是在產生催化劑和加速度的效果;中美關係的惡化不是孤立發生的,需要放在多角度、多層次的變化中加以審視和度量。

最新一期《中國新聞周刊》刊登了傅瑩的署名文章《新冠疫情後的中美關係》。她在文中指出,新冠疫情給人類帶來的衝擊起到的是催化劑和加速度的效果,全面加快和深化了已經出現的趨勢。例如,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更快調整,國際權力進一步分化,大國戰略競爭態勢更加清晰等等,一些國家的內部治理矛盾也更加嚴峻。

傅瑩提到,從經濟全球化角度看,疫情進一步挑戰全球化思維,主要經濟體紛紛反思和重審現行全球化模式下產業鏈對外依賴的風險。有分析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框架下,有可能會形成以中國(東亞)、美國、歐盟為中心的三大分體系,『三個中心』的形成也會促使國際資本相應調整流向,客觀上助推中美『脫鈎』。

傅瑩認為,從全球治理的角度看,中美仍然擁有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廣泛共同利益。但是,現任美國政府不僅缺乏對兩國在全球領域合作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而且力圖阻撓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影響力,把從多邊機構中排斥中國作用當作重要的外交目標。美方以此為目標的做法,對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治理和合作體系的破壞和干擾很大,發展下去難免會影響到全球解決共同挑戰的意志和能力。

傅瑩介紹,從國際格局的角度看,冷戰後中國對國際格局的描述是『一超多強』,但是這一格局已經因為美國和中國的相對力量變化而發生動搖。中方學者認為,中國與美國在實力上仍然有比較大的差距,但是在經濟規模和新經濟態勢上同排在後面的國家已經拉開了距離。兩個遙遙領先的國家不可避免地對世界發展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也因此必須承擔更多責任,包括準確判斷彼此意圖,避免基於誤判確定戰略。

傅瑩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的發生及其後果與美國大選選情的變化交織在一起,與美國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矛盾的激化相叠加,使得美國的自信心進一步下降,對中國的恐懼和疑慮更深。這也必然會影響到兩國探索新路徑的互動方式和節奏,無論向哪個方向發展,都會明顯提速,中美界定彼此看法和相處方式的迫切性變得更加突出了。

傅瑩認為,在中美戰略博弈過程中,不能忽略第三方視角。中美關於對方和兩國關係的定位確定過程中,兩國都會受到其他各方政策取向的影響。國際上的其他主要力量,無論是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美國的盟友國家,還是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目前都在採取一定的觀望態度,構成某種『第三方力量』。

『第三方力量』普遍不希望中美關係緊張到導致世界發生大分化的地步,各國也因與中美都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不想在兩國之間做選擇。但是,如果中美不可逆轉地走向了衝突,許多國家在缺乏來自中國的利益和安全保障的情況下,即便不主動選擇美國,也很難選擇支持中國。

最後,傅瑩談到,中美兩國相互之間和各自與世界多國之間已經存在深度依存的關係,中國自身也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了綜合力量的全面發展。這些特點和條件在以往的大國惡性競爭中都是不存在的,也就決定了中美競爭將更加複雜,利弊關係更加難以拆解。

雖然競爭面比較廣泛,有時甚至十分激烈,但是兩國在競爭關係和敵對關係之間,仍有相當大的空間。中美兩國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抑或是最重要選擇是,未來將是繼續在同一個全球體系內解決彼此分歧,還是分道揚鑣剝離成為兩個相對獨立且又彼此連接的體系,各行其是。如果出現後一種情況,那也就意味著全球化的終結和現存體系的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