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475號
2020年06月18日
星期四
呂澤強憂松山腳再起高樓損皇朝區通風
2020-06-18
【本報訊】松山(即東望洋山)腳羅理基博士大馬路465-513號新填海134街區允建九十米高樓惹起發展保育爭議。城規會委員的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指出,該地段項目除關乎文物保護外,也涉城市規劃問題,將阻隔由觀音像至東望洋山山脊整個視覺及通風走廊,對環境影響不少,實應慎重考慮。
呂澤強昨接受論盡媒體訪問表示,在該134街區地段旁的135街區之高樓建成後,早已破壞了燈塔的景觀,無角度再從山腳望到燈塔,若今再允該地段建九十米高樓,就會把僅餘的東望洋山山脊完全遮擋掉,再無法從新口岸觀音像那裡直望得到。
不止景觀保護 更涉規劃通風
呂澤強說,有關地段項目除是文物保護的問題外,更涉及城市規劃的問題,不止是對燈塔的景觀有很大影響,未來新高樓建築更會形成一道屏風,阻隔從新口岸觀音像經宋玉生公園、何賢公園直到東望洋山山脊的整條視覺及通風走廊,對東望洋山與皇朝區的環境有負面影響。
強調應慎重考慮再允建高樓所帶來的影響的呂澤強提到,當初葡籍建築師Siza Vieira規劃整個皇朝區時,是以美國紐約中央公園的概念來設計,兩旁是商廈,中間是一個大公園,並保留一條過的視軸,故現時這位處視軸一端的地段項目也會牽涉到皇朝區的規劃問題。
呂澤強憂慮,若發展商依現時當局建議的限高等條件去做,就會把連接東望洋山與海的此「公園」通道的一端「封住」,很容易會影響到皇朝區及山腰上的空氣流動情況,會對環境、生態有不少負面作用。
論盡報導中還提及,一四年因輕軌走線方案受政府邀請發表意見的觀音像葡籍建築師李潔蓮曾講到,觀音像其中一個設計意念是背海望山,又認為千萬不能把東望洋山至觀音像的通風走廊堵塞,否則這將對視覺景觀及生態環境均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