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447號
2020年05月16日
星期六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2020-05-16
【中新社北京5月15日電】 (中新社記者邢翀)目前中國國內疫情防控持續向好,但局部仍有一些散發趨勢。世界衛生組織和相關專家均表示,人類或將與新冠肺炎疫情長期共存。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民眾應該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不鬆懈、不麻痹,避免過度恐慌與焦慮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15日在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表示,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以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鬆懈思想、麻痹大意,目前國內還是要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這是一個重要前提,也是一個基本的心理準備。
『我們要真正改變一些必要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比如科學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室內多通風、勤洗手、使用公筷等。』陳雪峰說,對疫情防控的相關政策和信息保持一定的關注,也可以避免鬆懈和麻痹思想。
『身邊一旦再次出現散發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況,我們不要過度恐慌,這對我們的免疫力有影響。』陳雪峰說,經過前一個階段的疫情防控,各級政府和民眾都積累了疫情防控經驗,因此不必過度恐慌。
過度關注負面信息也會產生抑鬱焦慮情緒。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評估中心主任石川在會上說,這是一種病態的表現。他認為,要選擇官方的報道和部分權威專家對疾病的講解,把時間更多用於具有建設性的工作學習中去,做好個人防護。
他還說,如果出現焦慮失眠等臨床表現,可以使用權威機構推薦的有助於情緒穩定的音視頻,通過自我放鬆訓練減輕壓力。
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重點關注
國家衛健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在當天的發佈會上說,心理衛生工作服務面廣,涉及部門多,影響人群大,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更要重點關注老年人、兒童、孕產婦、殘疾人、嚴重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弱勢群體。
『我們要及時為這類重點人群、弱勢群體提供關愛幫扶,把我們的日常生活保障服務與心理健康服務結合起來,提高他們的健康福祉。』賀青華說,比如以社區為主陣地,建立網格化的心理援助工作隊伍,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5G技術、網絡平台來開展科普宣傳。
日前中國教育部指出,已經約有一半的學生返校開學。陳雪峰說,學校和家長不要期望孩子一踏進校門就能很快適應,學校在做好校園防控的同時,要向家長、學生宣傳到位,減少擔憂;家長和學生也要制定好學習計劃,盡快調整好作息時間、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在家庭和學校的密切配合下,盡快度過適應期。
面臨畢業的學生受疫情影響可能會出現焦慮狀況。陳雪峰建議,學生應該更加積極行動,給自己尋找和創造機會,家長和學生之間要做好互相支持。
隔離人員、密切接觸者積極調適
目前中國國內還有大約5000名集中隔離人員。隨著國內疫情的總體回落,隔離人員數量有所下降,但局部疫情的反彈,流行病學調查過程中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也要進行相應的隔離。
對此,石川表示,隔離人員要理解被隔離的必要性,這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的必然要求,目的是為了保障他人和自身的安全。『我們要把安心隔離視做自己勇於承擔責任的行為,把常規的核酸檢測作為一次瞭解自己身體健康的機會。』
他還建議,隔離人員要盡快熟悉隔離環境和規則,定時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與家人和朋友分擔、分享情緒、體驗和想法,隔離期間要作息規律,安排好一天的生活。
對於流行病學調查過程中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可能存在的抵觸心理,石川建議,工作人員要有耐心,對操作流程要給予詳細的解釋,對於情緒特別激動的,可以根據情況由隔離點管理人員或心理救援團隊接手處理,告訴工作對象會對他們的個人信息保密,被隔離人員反饋的問題也要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