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食相
2020-03-03
有市民炒賣口罩以牟利,雖說意料之內。但發生了還是禁不搖頭,恥與為伍。回想兩次風災,更覺似曾相識:店鋪炒賣日用品以圖利。想不到數年光景,還是有人甘冒全城群攻的風險,只為求縄頭利益。
此一炒賣風、賺快錢的心態為何近年愈演愈烈?坊間有歸因於香港「帶壞」、有說被內地「感染」,這無疑把澳門比喻位模範生,受到不良份子引誘誤入歧途。對成長於堅信靠「撈偏」可以發達,揾快錢輕而易舉的環境,是否能出淤泥而不染,讀者不妨自行判斷。
炒風換個角度,便是投機。奇貨可居,古今亦然。而相較於古代,網絡發展讓投機便得更輕易:消費空間大了、方法多了,交易時間縮短了,重點是大大降低了入場門檻。在社會倡導經濟發展為硬道理的前提下,不難理解現在有所謂職業炒家的出現。
若這叫世風日下,歸因於網絡發展推波助瀾。那麽,回望文革的洗禮,當社會餘下的唯一真理為適者生存,不難想像逐步走向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如何把資本主義的圖利扭曲等同於食人血饅頭。
《藥》力不足
說起人血饅頭,相信不少人聯想起魯迅於1919年發表的《藥》。故事兩條主軸:華老栓夫婦為治好兒子的肺病,購買人血饅頭的經過;以及平行時空下,夏瑜等革命黨人為理想而犧牲的結果。故事帶出社會千瘡百孔,風雨飄搖,而活在封建社會底層的老百姓,則是充滿無知、愚昧。
百年後的今天,知識水平獲得全面提升。但依舊存有不少人打從心底相信養貓抗病、煲醋消毒,以至口罩可以蒸完再用。這看來荒謬絶倫,卻還有不少人努力傳播,祝願好人一生平安。想必教魯迅再生,也難以橫眉冷對,卻只能俯首自問,難以理解。
學者Hans Rosling(瑞典統計學家漢斯•羅斯林)等人的著作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譯作:《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就上述現象提供有趣的解讀,書中援引大量數據、新聞,指出人們對於公共事件往往採用慣性思維。例如二分化,非最好就是最壞,把事物作對立看;以負面思維評價現場,以至於簡單概括事物的全象。
同時,人們也慣自以為是理性、具邏輯等方式、判斷事物;而事實,人類大多數只會漠視證據,反而採用先天、直觀、經驗的法則,強化自己所看見、所相信的內容。近代社會以降發展出的論理、人文,以至於理性思維卻沒有好好地利用。
如果說直觀與經驗法則是人們不自覺地相信謬論的成因;那麽,同温層效應則是重要的誘因。Brittany Kaiser的著作Targeted: The Cambridge Analytica Whistleblower’s Inside Story of How Big Data Trump and Facebook Broke Democracy and How It Can Happen Again(譯作:操弄—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祕:幫川普當選、讓英國脫歐,看大數據、Facebook 如何洩露你的個資來操弄你的選擇?)解釋了大數據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行為:網絡按讚、出post,re-tweet一篇文章,以至於微訊的朋友圈,網路足跡無所遁形。大數據很輕易找出你的閱讀習慣,進行心理圖像分析並鎖定你的行為模式,幫你篩選好你想看、相信的內容,進而提供你「選項」,好讓你能心甘情願接收並share出去。久而久之,同温層強化了你的直觀經驗,那些「謬倫」便不再謬,而是可十分值得你堅信、轉載的訊息。簡單理解:近朱者必赤、近墨者黑,你看的貼文水平如何,你轉載的內容也必如何。
百年前的魯迅想必是懷著激情與悲憤,控訴國人的無知,落筆寫《藥》;百年後的今天,若寫續集,猜想魯迅除了要控訴國人無知,還會對時人的心甘情願,添上幾分無奈與感慨。
人血饅頭2.0
時至今日,人血饅頭已較少用來比喻人們的無知,而是用作譴責利用他人的不幸而自身獲利。
疫情至今,囤積日用品以牟利的新聞可說是屢見不鮮,儘管政府譴責、網民聲討,亦未見減少。國內更有甚者是大量採購他國貨品以牟利,並在網上炫耀,
有說是個人修養,有網民則評為國恥。
若說這行為教人齒冷,無妨翻開古書,不教人陌生:秦檜、賈似道、康有為,以至近年中國紅十字會的醜聞,足以慨嘆古今何其相似。或許,唯一不同的是由國家層面升至國際層面。
發國難財真的罄竹難書?內地興起了一波爭論。有支持者援引知名經濟學家的見解,為發國難財辯護,包括Milton Friedman、Gary Becker、Vernon Smith,以及十分熟悉國情的張五常。總括各人觀點,主要認為在自由經濟市場運作下,發國難財比限價更能有利增加供應,並能有效約束大量存貨的行為。以口罩為例,價格上升會鼓勵産出。而張五常則更加一筆,假使貧困人家買不起,政府可大量購買並免費分派給他們,以達到政府協助市場的效果。限於篇幅,其中精彩的立論不能一一羅列,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上網找尋,值得拜讀。
當然,反對者也是人數眾多,以人道立場、公共利益,以至於道德情操進行駁斥的比比皆是,並認為支持者忽視了市民真實面對的情景:負面情緒、社會穩定,以及公平性等。
孰是孰非,相信學界可持續爭論。惟背後不爭的事實是,比較近年國際的災難事件,很難找到有另一國度,是如此自稱愛國,卻又樂於吃人血饅頭,並高調在網上吹噓,橫掃他國資源。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用它去尋找光明
這首題為<一代人>的詩歌,詩人顧城寫於1979年。隱喻了一代人在時代的掙扎,也寄語黑暗過後會迎來光明,充滿憧憬。疫情始終會過去,但天災、人禍難免會再來。滿清滅亡之際,梁任公拋下了一句:「我國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也許,吃人血饅頭在講求收割文化的當代而言,難以根絕。但在全球一體化的網絡年代,或許在你打卡、上傳戰利品之前,為你和同族想想,注意食相,勿讓你那滿口鮮血的gif,成為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