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兩次搶糧的啟示

2020-02-11

【正視聽】大年初二(1月26日)和年初十一(2月4日),超市由早上小貓三四隻的人流,短短幾個小時內,出現搶糧人潮,尤如颱風來襲前。即使政府大力呼籲無需恐慌、不要搶糧,兩次仍是糧照搶。接連的兩次搶糧,反映出澳門居民對於災難、疫情下自保的恐懼。讓市民感到無助、撲米撲糧,是誰之過?是流言蜚語?是自保心態、或是對政府欠缺信心?為社會、為政府帶來什麼啟示?

大年初二下午,筆者到超市為電子支付增值,看著等待結賬的人潮手推著放滿米、蔬菜、即食麵和罐頭的購物車,有種不祥又熟悉的感覺,心想:正值正月,應該不會有颱風襲澳,是何等原因令一眾市民冒著寒風到超市搶糧?其中一台手推車上的食鹽、6、7支消毒藥水,向筆者告訴了背後原因,正是市民恐慌新型冠狀病毒封關,食品供應斷鏈。當日傍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協調應變中心馬上澄清,為封關闢謠,年初四市政署更安排了傳媒到批發市場採訪,重申本澳的鮮活食品和糧油、大米供應正常,大米存量足夠澳門居民半個月食用,大派定心丸,穩定民心。經過多日來的補貨,超市略為回復平靜之際,2月4日早上一連證實兩宗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措取的進一步防疫措施下,搶糧情況再現。無奈,政府兩次的呼籲無需搶糧、量和供應皆充足皆無助降溫。

每次颱風前夕,市民例必搶糧、搶瓶裝水,今次是繼十多年前「沙士」期間,市民誤信民間抗疫偏方,煲醋可防病而搶醋、搶鹽後,又一次搶購潮。歸根究柢,是什麼原因,令市民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即撲物資?為自保是首要原因,其次怕搶購過後抬價、缺貨,當中原因不乏是對於疫情的擔憂所造成的心理壓力,也是對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未有足夠的信任。在訊息發佈上,政府還需要再加強及時性及增加透明性,減低訊息不對稱而造成的社會恐慌,更加要進一步提升政府的管治能力、統籌能力,市民對政府有信心,令民心穩定,尤其在這個非常時期。市民亦應該保持理智、雪亮眼睛,勿誤信謠言。

--諾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