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屋輪候者迎福音
香港過渡性房屋2019年走上發展快車道
2019-12-26
【香港中通社12月25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卓隆)“這是我今年收到最好的禮物!得知申請成功後,我的心情就像中了六合彩,丈夫笑說連夜都要搬進來。”32歲的香港市民黃女士半年多前搬進九龍大角咀利得街一套老式樓房,一家五口自此告別住了十年的擠迫小房。
推開大門,房子寬敞明亮,裝潢樸實,小女兒可以舒舒服服在飯桌上做功課;行前兩步,客廳以L型擺放兩張沙發,旁邊有一排落地櫃子,放滿了孩子的小玩偶和雜物。在沙發前,黃女士還鋪上了一塊彩色玩具地毯。黃女士熱情地向記者介紹:“這兩間睡房是兩個大女兒的,另外一間睡房是我跟丈夫、幼女兒的。”
2019年,是黃女士快樂的一年,一家五口終於搬離約11平方米的擠迫小房,住進了46多平方米的新房。她說,這要歸功於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提供的過渡性社會房屋。
在香港,“過渡性房屋”是由民間社會福利機構主導和推行的一種新房屋項目,以廉價短期租出住宅,紓緩居住環境惡劣及長時間輪候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家庭的困苦。
樓房雖舊,但暖意融融。已輪候公屋6年的黃女士說:以前空間侷促,夫婦二人和孩子分別住在單人床的上下鋪。兩個大女兒沒有獨立的寫字桌和私人空間,做功課只能在床上搭個小桌子。現在雖然住進了較大的空間,但租金跟以前相差無多,實在要感謝協會和好心業主提供單位。
“未來兩年可以在一個舒適、壓力較輕的環境下輪候公屋,心裡已非常滿足,一家人都好開心。”黃女士說。
過渡性房屋對於受助家庭的影響,可以說是立竿見影。至今,各機構已提供超過600套住宅,受助家庭逾1000個。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成為了社會普遍認同的紓困措施。
為此,今年10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預留50億港元在未來3年提供1萬套過渡性房屋。多數輿論反應積極正面。
然而,若單靠目前由房地產開發商、私人住宅業主向社會福利機構供應住房的模式,要達成這一目標恐怕並不容易。因此,過渡性房屋的發展必須有新的樣態。
這一年,在社會各界群策群力下,過渡性房屋似乎探索出一個新方向。
9月,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宣布捐出28.78萬平方米農地,當中三分之一會與社會房屋企業合作發展過渡性房屋。另借出3塊土地予社會企業,發展全港首個以過渡性房屋為概念的屋村,提供超過100套社會房屋。
11月,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宣布借出一幅位於新界錦田、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土地,為期7年,可興建約2000套組合屋住宅,希望能惠及4萬人、近1萬個家庭,是香港歷來最大的過渡性房屋項目。
12月,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發展的過渡性房屋項目——“組合社會房屋計劃”(深水埗南昌街項目)正式開展組裝工程。本項目擁有多個“第一”:第一個由民間團體落實的過渡性房屋建築項目、第一次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技術興建過渡性房屋、第一次在私人土地興建過渡性房屋……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期望此項目能啟發更多民、商、官的合作計劃,為基層市民提供另一條出路。
“土地是‘組合房屋’計劃成敗與否的關鍵。”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建議,特區政府應盡快梳理可供興建組合房屋的政府閒置土地以及可適用改裝的空置校舍,讓更多非政府機構掌握資訊、參與發展。此外,進一步研究提供稅務誘因,鼓勵房地產開發商借出閒置土地,土地使用期應不少於5年,以符合成本效益。
“兩年多以來,過渡性房屋由零開始,由概念變成現實,一步一腳印走到今天得來不易。”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說,過渡性房屋漸獲社會接受。
對於部分社會人士質疑過渡性房屋是杯水車薪,已卸任香港特區政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的黃遠輝回應說,過渡性房屋有其價值,值得推行。
黃遠輝分析稱,目前,一般公屋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高達5.4年,且長年高踞不下。在房屋供應未達標時,過渡性房屋可以發揮舒緩作用,為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家庭減輕租金壓力,以及改善極度不理想的居住環境。
目前,過渡性房屋只屬起步階段。黃遠輝指,要有效做好過渡性房屋,合適的土地供應是首要條件,其次是做好技術執行,包括修葺殘舊的住宅,最後是建立一個公平完善的住房分配機制。過程中,特區政府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加快各類審批程序、加強對社會福利機構的財務支援。
展望2020年,更多過渡性房屋建設項目將有序推進。黃遠輝說,雖然覓地興建更多公屋,才能根本性解決房屋問題,但過渡性房屋也可以令公屋輪候者少一天不安、少一天焦慮,為他們的生活帶來希望,期望社會同心同德早日實現1萬套過渡性房屋的供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