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居民就業空間與外僱的關係

2019-10-07

【正論】醫護界及社會最近就私家診所應否輸入醫療外僱存在不同意見。過去每次衛生局開考護士、醫生,甚或醫療輔助技術人員,例必會引起行內人力資源的震盪,當中莫過於私營醫院,叫苦連天。放眼整個本地人力資源市場,有哪一次公職大批開考,不是造成私人企業的人力資源震盪?!由於行頭窄、專業,而要為其人資流失而大開輸入相關專業外僱,已非首次,(社會服務機構自2012年起批准醫療外僱申請)只是筆者感到,澳門人在勞動市場上的生存空間,正如洋葱一樣,正一層一層被剝開,澳門人搵食真是越來越艱難。

近18萬外勞普1.45萬間企業

統計局公佈今年6月至8月,勞動人口為39.44萬人,勞動力參與率為70.3%。總就業人數為38.73萬人,較上一期(今年5月至7月)增加200人;總體失業率為1.8%,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4%,失業人數為7100人,較上一期增加100人;兩者均與上一期持平;就業不足率為0.4%,下降0.1個百分點。

至今年5月底,本澳外勞人數達179416人,按年增加17.8%。與今年8月就業居民人數28.16萬人。本地僱員與外僱比例達1:1.55名。勞工事務局上公佈的聘用外地僱員的實體數目,多達14512 間,行業多不勝數,製造業、文娛博彩及其他服務業、建築業、批發及零售、酒店及飲食業、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包括清潔工和保安)佔最多;運輸通訊及倉儲業、金融業、公共行政及社保事務、教育(如托兒及督課中心)、醫療衛生及社會福利、農業、蓄牧業及狩獵及林業地榜上有名。

據統計資料,內地人占所有非本地工人的65.3%。大多數內地人(42915人)在建築部門就業。所有非本地勞工中的71.6%來自中國內地、台灣和香港(9744人)其餘的是外國人,包含菲律賓外僱22803人(菲律賓外僱中有48.5%從事家傭);越南外僱有13929人;印尼4039人;尼泊爾3430人;緬甸1183人;美國403名,英國356名;澳洲293名;日本141名,和加拿大148名(資料自人資辦)

多年來澳門的外僱政府不停被勞動階層及本地勞工團體、勞工界議員等批評,政策未達到「優先聘用本地人」及「外僱僅補充本地人人力資源不足」的宗旨。不少行業過去相繼開放專業及非專業外僱的配額,贊成開放的支持派認為「澳門人保護主義」、「怕競爭」、「無自信」、「排外」等。筆者了解到,並不是所有澳門市民都是希望閂閘,把澳門人圈養、保護。澳門人,尤其年青一代,放洋留學歸來者眾,部分專業學科澳門未有和相應職位,他們無後悔白讀了個大學。只是當生存空間受到不斷壓迫時,就會令本地人喘不過氣來。在缺乏退場機制、總量控制下,難保有日,自己飯碗不保,澳門人的憂慮不無道理。

綠燈開不開?

醫療領域是高薪行業,又是厭惡行業之一,醫院工作的醫護人員,部份需要過著輪值的生活,颱風天需要上班,大時大節當普羅大眾享受天倫樂時,他們可能在工作中渡過,是什麼驅使他們堅持這份使命?單純是高薪糧準福利好、退休保障別嗎?不只公私營間醫療機構和其他機構、職位,人望高處是打工仔人之常情。政府總不要每次有僱主說:請人難、無人入行、人資緊張就肆意打開該工種的外僱缺口。以近年職業司機、莊荷為例,勞工界好不容易上半場暫勝僱主,爭取到留給澳門人就業的空間,但政府就職業司機外僱進行調查,未來(下半場)會否乘數據反映有需求之名,為職業司機輸外僱大開綠燈,就不得而知了。回顧娛樂場管理層職位,都是透過非資方不斷爭取,要求政府迫使博企逐步騰出管理層外僱的高薪厚職職位之缺,讓本地人擔任,若沒有當初的爭取,可能今日也沒有這麼多本地中高收入人士。

澳門的人就業空間,就如洋蔥一樣,被一層層的逐步剝開,看似很多層,總會有剝光的一日。澳門要發展多元產業,人力資源及相應人才的培訓鏈如何?如果每個行業都是依賴外僱、充斥外僱,本地人的生存空間被扼殺,人才如何得以培育?行業如何可持續發展?本地何來有競爭力可言?

商家可以指責筆者思想保守、保護主義蓋過澳門整體發展和利益。勞資雙方是唇齒相依,當民生不保、百業也不會興旺;保障本地就業市場,在經濟及政治層面上,有維持和諧、穩定的定律。澳門回歸20年,經濟經歷了不同時間的變化,需要考慮作一套科學評估,而這個科學評估不是為某一預設立場、目的、政策而早有預謀,在有目標下作引導式或植入式的調查,必須公開、公正,中立。檢視現有外僱市場的狀況,設相應的退場機制,輸總量及人資需求研究、需求預測,為本地人資做到提質,有職業發展階梯,這樣澳門才能具備競爭力,具備推動多元產業的基礎。

諾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