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253號
2019年09月27日
星期五
響應國際淨灘日行動
逾百義工關心環境愛護本土海岸線
2019-09-27
【特訊】為響應9月的國際淨灘日(每年的九月第三個星期六),綠色未來、澳門海港歷史文化協會、澳門山毅青年協會、澳門減塑日常協會及綠野之友協會於9月22日聯合舉辦2019年「國際淨灘日行動」,分別在澳門三個海灘──路環譚公廟對開海灘、及路環十月初五馬路對開海灘及氹仔海濱休憩區旁海灘,與110位義工進行清潔垃圾、量重記錄和分類整理等義務工作,最後清理了19袋總重132公斤的海洋垃圾,其中以發泡膠類及塑膠類垃圾占絕大多數,其中不少垃圾已被日曬並被浪打成碎片。
活動期望鼓勵本澳青年及市民主動關心環境、愛護本土海岸線,提高民眾對養育海岸的意識,並推動其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海洋生態的關切度,參考國際淨灘分類表格分析調查和記錄統計海廢來源、用公民科學的方法監察本澳的海岸污染情況,長遠地研究海洋垃圾的解決之道。而本次澳門區活動的參加者包括親子、大中學生、公司義工和外籍人士等,反映出不同界別、不同年齡層的澳門市民都抱持保護環境的共同信念,熱衷於用實際行動為共同的家園付出。
發泡膠類塑膠類占海廢七成
匯整三個海灘之數據後發現,是次數量最多的垃圾屬發泡膠類和塑膠類,占總體海廢之七成,完整垃圾中以發泡膠製品為最多,其次是膠樽、膠樽蓋以及塑膠杯盤。其中較特別的海廢有本地貨幣(一元及五元硬幣)、冥錢、衣夾、燈炮、一大綑魚絲等。有參與家長認為,透過親身撿執海岸的垃圾,小孩更深刻體會到源頭減廢對生態和對環境的重要性。活動負責人之一袁嘉浩向參加者分享時表示,塑膠垃圾於近年常於海洋生物如鯨魚的體內發現,但塑膠經年累月的物理作用後會變成微塑膠,其對生態環境及人類社會的影響亦不容忽視。早前就有澳門研究機構指出,西灣大橋附近的海灘微塑膠含量高達每公升近1800粒。近年亦有世衛報告指出,微塑膠已透過雨水或冰雪融化等方式進入地表水內,且證實部分自來水及樽裝水含有微塑膠。澳門已於去年創建「斟水地圖」,以收集及匯整本澳公立及私營機構提供之公共飲用水設備資料,呼籲市民前往了解以及減少購買和飲用一次性膠樽水,從源頭開始減少塑膠垃圾的產生。
淨灘延伸活動將環保進行到底
此外,是次淨灘行動將有延伸活動「淨灘物料改造工坊:玻璃吊飾」,於9月28-29日上午一連舉辦兩場,屆時將把撿執到的玻璃碎片揀選整理出的海玻璃,由導師教導參加者利用金屬絲編織及彩繪等方式、把廢舊的海玻璃製作成獨一無二的吊飾,如鎖匙扣或項鍊等。同時,導師將向參加者帶出海洋資源可持續等環保議題,用行動實踐減廢。如欲報名或查詢詳情,可前往「第二屆澳門海洋文化節」的臉書專頁了解或致電63753464與陳先生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