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孤立』無法阻止中國經濟繼續崛起

2019-07-19

【中新社北京7月18日電】(中新社記者 劉旭)2019年中國經濟半年報近日出爐。面對複雜的內外形勢,上半年中國經濟仍保持平穩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英國《金融時報》、美國《福布斯》雜誌等媒體指出,中國經濟出現了更強勁、更有韌性的增長,『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增長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貿易室主任東艶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美貿易衝突給中國帶來的『擾動』無法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美國試圖『孤立』中國的做法無法阻止中國經濟的繼續崛起。

東艶分析說,從需求端來看,中國國內有著龐大、穩定的需求支撐;從供給端來講,產業鏈的不斷昇級和創新動力的不斷增強,成為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動力來源。

此外,結合近期各種數據的分析來看,中美貿易衝突帶來的祗是一些短暫的衝擊,中國經濟發展還是由自身內在動力所引導,外部的衝擊不會改變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趨勢。所以,從整體來看,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仍然向好,在世界經濟中仍將起到引領作用。

近日,美國百名亞洲問題專家發表致特朗普的聯名公開信,呼籲特朗普總統和國會成員重新思考美國對華政策,引起美國社會廣泛討論。信中指出,『美國的反對將無法阻止中國經濟的繼續崛起,無法阻止中國公司占據更大的全球市場份額,也無法阻遏中國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東艶對此表示,中美前階段貿易衝突『短兵相接』時期,外界討論多關注短期處境,但從中長期角度來看,中國企業的創新實力在不斷增強,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在提昇,工業製造能力、生產能力和配套能力也在不斷提昇。『在觀察企業行為時,我們不能將貿易衝突帶來的影響看作最主要因素,而是要關注企業整體生產佈局的變化。』她強調,從生產要素角度來看,中國正在往世界水平的前端發展,會給經濟發展帶來穩定支撐,這也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所在。

在公開信中,美國學者數度警告當局,『美國要想極大地延緩中國崛起的步伐,就勢必會傷害自己』。『美國將中國視為敵人,並試圖解除中國與全球經濟聯系的做法,可能會破壞美國在國際舞台的形象與聲譽,並損害所有國家的經濟利益。』

東艶就此指出,美國政府在制定一些『激進』的貿易政策時,更多關注的是近幾年的短期利益,而沒有從整體、從長期考慮美國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的動力和國際影響力。

東艶分析說,這些政策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最明顯地將體現在其他國家的反制措施會對美國經濟造成衝擊及美國對其他國家施加的限制措施對自身的影響;其次,美國的生產結構會受到一定擾動,政府對生產的預期會給行業造成明顯影響;此外,激進的貿易政策也會對美國的國際公信力和國際秩序造成負面影響。如若美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變成『國際范式』,有些國家會採取類似措施,或是被迫『選邊站隊』,最後也都會對美國產生負面影響。所以說,當整個貿易市場秩序被擾亂之後,也許美國短期內會從中獲益,但其對生產結構和全球價值鏈造成的影響祗會讓美國得不償失。

東艶還提醒說,美國若想『孤立』中國,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會有一些突破手段。但從目前經濟全球互聯互通的大格局來看,這是很難做到的。在經濟發展背後,是教育、技術創新、資金等各項生產要素的全球融通,無論是產品貿易還是服務貿易,都需要世界各國的聯動發展,各國間的聯系很難割裂開來。

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強行讓中美『脫鈎』,勢必打亂現有的世界經濟鏈條,引發國際市場混亂和金融市場動蕩,這肯定不是各利益攸關方希望看到的。

『世界經濟格局在發生變化,與此相對應地,國家間關係也要做出調整。』東艶認為,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需要承擔更多責任、更加開放;美國則需要意識到,在全球經濟變化中,美國並非一家獨大,而是要適應全球多極化趨勢。中美雙邊關係的協調將成為影響未來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因此,中美雙方必須相向而行,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拓展合作,穩定的中美貿易和中美關係符合雙方利益,也將增進兩國和世界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