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癢』去或留?

群力促評估垃圾自動收集系統成效

2019-04-20

梁彥邦

【特訊】東北區的固體垃圾自動收集系統自二零零八年營運已達十年,於去年十月下旬陸續發生故障,過百個垃圾投放口已全面停用,導致區內屋宇須轉用傳統的大型藍色垃圾桶。群力智庫理事兼北區社諮委會副召集人梁彥邦促當局認真檢討系統成效,科學評估其去留;並應制定全面改善各區垃圾的收集計劃,持續完善整體廢物管理架構;著力做好「垃圾分類」宣傳教育,鼓勵全民參與,提高整體環保意識。

結合整體城規檢討不足

梁彥邦指出,東北區為本澳人口密集的地區之一,生活垃圾自然居多,為優化本地固體廢物基建措施,早年以東北區為試點重點興建垃圾自動收集系統,耗資一億二千萬元,當年預計可服務一萬九千個住宅單位、近六萬人口;營運十年,曾因申請鑰匙困難、收集垃圾時間宣傳不足等問題,導致商戶居民隨意亂放在投放口處,滋擾環境衛生;當局亦鮮少作出檢討評估公布,僅於上年三月,當局接納價值約六百萬澳門幣「固體垃圾自動收集系統中央收集站硫化氫在線監測的營運及保養」標書一份,惜去年十月下旬開始該系統陸續發生故障,現已全面停用。梁彥邦認為,當局應認真檢討系統成效,檢視系統是否存在易壞難修、營運費過高、難於協調管理等的問題;由於維修工程牽涉地底垃圾管道,規模浩大,所費不菲,冀望政府仔細檢視十年以來有關系統成效,科學決策分析利弊,結合整體城市規劃,再決定是否繼續使用、維護及升級系統。

梁彥邦表示,有關事件亦反映,當局有必要制定全面性改善各區垃圾的收集計劃,根據政府編製的《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指出:廢物量多、不具備完善減廢措施、基礎處理設施不完備為本澳廢物管理的三大挑戰。他認為,當局既有所知,應儘快完善垃圾處理設施,並制定解決問題的相關應對政策,現有垃圾收集方式手段較為單一,實在有必要創設條件,如:真空垃圾處理系統、太陽能垃圾壓縮箱、實時監控和資料管理平台、利用數據預測分析規劃最佳收集路線與收集時間表等,並應參考鄰近地區經驗,確保本澳能夠應對固體廢物問題。

著力「垃圾分類」宣傳教育

梁彥邦續指,垃圾處理能否有效,根本在於居民深刻認識,而按多國多區經驗,「源頭減廢」及「垃圾分類」為不二之法。惜本澳垃圾分類回收情況不理想,目前約九成回收物料是與機構合作,只有一成是透過分類回收設施得來,而如電池回收、環保fun、廚餘回收、電腦及通訊設備回收計劃等的回收措施都缺乏統合宣傳,令人有「斬件碎上」及成效不彰的感覺。

梁彥邦建議政府再接再厲,加強宣傳,除了在電視及新媒體中播放宣傳片外,可通過講座、社區交流、張貼、發放圖文包材料等方式,不單介紹如何使用分類垃圾桶,最重要是讓居民了解本澳固體廢物超標的嚴峻情況,如何阻礙城市發展,進而推廣垃圾分類的意義、過程、方法等,形成系統有序的環保認識;並應在收集分類垃圾的時間及收集點上作規劃與宣傳,按不同類別的垃圾,統一收集時間,提高居民環保的積極性,逐步指引、鼓勵居民分類投放垃圾,當局方能有效分類收集,形成良性循環,提高社會整體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