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20515號

2012年05月15日

星期二

推動科普

2012-05-15

月初;兩岸與港、澳數位博物館負責人和學者,在澳門一個名為『澳門國際博物館日講座』的活動上,探討現代博物館在世界轉變中擔當的功能角色,都認同現代博物館應該打破過去以文化為主題概念,在思維上,應與市民有互動溝通,要將展品內容融入於生活中,引起參觀者的持分興趣,要令人回味,起到社會教育作用。應邀主講學者之一,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教授就指出;『知識的趣味』對科普很重要,科學應與藝術文化結合去推動科普,而日常生活中亦可經常找到知識的趣味。 孫維新向參加講座的市民稱;人類、自然、科學,關係密切,自然對人類有深切的影響,故此人類應該努力去瞭解自然,自然是指宇宙給予我們生活環境,人們應透過科學的方法找尋宇宙的規律,亦即是人們構建科學,去瞭解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社會使命,包括三個教育功能,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一)培養科學精神,提升全民科學素養。(二)傳遞科學新知,鼓勵投入科研工作。(三)解答民眾疑惑,安定社會,闢除流言。 孫維新又謂,科學傳播與重大科研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尖端科研的三大基礎是人才、經費、社團氣氛。科學傳播的重要性就是要培養出更多有興趣的學生,未來投入科研的人才庫就更大(人才)。讓社會理解越高,大眾的支持就越強,補助單位提供的經費就越大(經費)。此便是提升全體民眾科學素質,共建理性和諧社會(社團氣氛)。他並強調;要讓人們對科普有更好的瞭解,提高他們的興趣很重要,並指出其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知識的趣味,且還有語言中的趣味,科研中的趣味,物理中的趣味,高原上的趣味,物理中的趣味,宇宙中的趣味和認錯的趣味,孫維新在講座上並即席示範生活中的趣味『轉雞蛋』和『馬克杯』。 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是台灣首座將自然科學生活化的大型博物館,分為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地球環境廳及植物公園等五大展示場,是一個可以實地動手操作學習的博物館。 館內的生命科學廳以大自然的奧祕為總主題,展示內容以大自然的現象及演化的動態,從生命的起源,演化與適應及探討人類的生、老、病、死。內容探討人類從何而來?與自然的關係為何?而自然又是如何發展它的生命?諸多疑惑,自古以來,未曾停歇。 人類文化廳以世界文化、中國的科學文明及大洋洲為總主題,涵括中國醫藥、中國的科學與技術、農業生態、古代的中國人、漢人的心靈生活、大洋洲及臺灣南島語族等七大主題。 地球環境廳以地球的環境與能源為主,有微觀世界、芸芸眾生、臺灣自然生態及礦物等四大展示區,以及提供教學的劇場教室。  科學中心的展覽設施,是鼓勵觀眾動手操作並主動參與,希望觀眾從動手做中,引發探討的興趣;從操作中,接受科學的訓練;從遊戲中,學得科學的知識;從探索過程中搜尋大自然的奧祕。藉科學性、挑戰性、娛樂性及探索性之展示及活動,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植物園是以臺灣本土性植物為主,並輔以園區中心部位的大型熱帶雨林溫室,提供民眾一個結合文化、教育、研究和遊憩整體功能的綠地,以及學習臺灣植物生態的戶外環境。 另有中國科學廳,以精彩的中國科學展示內容含中國醫藥、中國科學與技術、中國農業、古代的中國人的智慧、心靈生活及台灣南島民族六大單元,可以一窺先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