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517號

2011年05月17日

星期二

舞醉龍 這邊獨好

2011-05-17

中國以農立國,故此在過去人們甚為著重節氣時令,引伸至每年的節慶活動。年長一輩的澳門居民,都會注重『過時過節』,雖然隨著時代的轉變,年青一代會對『過時過節』不太重視,但還會對一些傳統節日保留有特別的感情,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盂蘭節、重陽節等,都會較重視與家人相聚度過。在全球化、國際化趨勢下的普世價值與觀念,澳門不少年輕人對於外國的節日可能很了解,但對中國的節令卻所知不多,對澳門的傳統節日、文化特色的印象亦較模糊,澳門人應對本身文化的主體性與獨特性關心和尊重,才能提高本地文化競爭力,不至於在世界文化的洪流中被淹沒,失去自己的特色。 現時澳門有多個節慶日子,仍然舉辦大型的文化康體活動,例如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媽祖誕的媽祖像巡遊、土地誕和北帝誕的神功戲、哪吒誕的飄色巡遊,以及重陽節舉辦的媽祖文化旅遊節和浴佛節的舞醉龍等等,都是促使傳統的節日不會令新一代忘懷,同時亦保留和宣傳澳門的獨特文化色彩。 在眾多節慶活動中,『舞醉龍』可稱得上最具澳門獨有特色。澳門的舞醉龍是由鮮魚商行舉辦的,魚行每年在四月初八、初九休息,並舉辦『舞醉龍』及『派龍船頭飯』活動,活動首先在議事亭前地附近的關帝廟前三街會館舉行開光典禮,隨後舞醉龍者一邊飲米酒,使自己有相當的醉意,一邊手持木製的龍頭和龍尾舞動,在各區巡遊,沿路穿梭多處街巷,為同業、店鋪及圍觀巿民祈福。隨著『舞醉龍』後,還會在營地街市和紅街市派發用蔬菜為主製成的『龍船頭飯』,『派龍船頭飯』是象徵賜福、帶來溫飽幸福,健康長壽的意義。 舞醉龍源出香山 『舞醉龍』源於廣東香山縣,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為在兩百多年前的浴佛節那天,一個和尚來到香山縣一條小河邊洗澡,剛脫下衣服,一條大蟒蛇就直奔過來,和尚拔出寶劍,把蟒蛇斬成幾截,丟在河邊,這時正好來了個老漁翁,只見漁翁似醉非醉地抓起蛇頭,又搬來蛇尾,胡亂地跳起舞來,如此一舞,竟使那條蟒蛇死而復生,變成了一條龍,騰空而去。另一說法是;當時瘟疫流行,鄉民求助佛祖,抬著佛像路過河邊時,河中突然躍出一條大蛇,遭鄉民砍斷後血染河水,鄉民喝了河水除病祛瘟,都認為大蛇是龍的降凡,便創造出舞醉龍以志紀念。 『舞醉龍』活動隨後經中山(香山縣)魚販引入澳門,並發揚光大,成為澳門獨有民間風俗節慶的重要節日之一,每當浴佛節舉行舞醉龍活動時,有十多條醉龍及醒獅飛舞,吸引眾多市民和遊客圍觀,加上早已在場守候的一眾『拍友』,圍繞醉龍取位拍攝,令現場更為墟冚,節慶氣氛高漲。 『舞醉龍』令澳門知名度提升,成為澳門最典型的節慶活動,『澳門魚行醉龍節』且於二零零九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更在去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稱得名揚中外。當局正計劃推動節慶文化,而『舞醉龍』正是澳門節慶文化的成功典範,演繹了澳門獨特文化特色,當局應從『舞醉龍』活動的例子去推動澳門節慶文化,凝聚社群文化力量和精神,可讓年輕一代更了解中國節氣時令的特色,同時宣傳澳門的獨特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