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打口居民傾向整建修復

2011-05-10

【本報訊】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公布《司打口區居民現狀調查》報告,發現區內以老街坊為主,且人們普遍認同「整建修復」最適合司打口區。研究團隊建議,透過組織,提高居民社區工作參與度。  

社區老街坊為主 是次研調委託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進行,於去年八至十月成功訪問區內八百二十一住戶(佔區內六成四),逾七成三住戶為業主,五成更擁有物業廿年以上,而租戶中也有近四成是已租該址超二十年,顯示該區是以「老街坊」為主的社區,但近五年有明顯人口遷入現象。 區內商鋪流動性較低,在受訪的九十一個商戶(佔區內五成)中,逾半數經營年期為十年以上,業主及租戶比例各佔約一半,當中,七成業主自置商鋪超十五年、三成租戶亦已租用逾十年。 在最適合該區重整模式上,受訪住戶及商戶均以「整建修復」為首選模式,但不同年齡層、教育程度、居澳年期、收入及家庭人口數等人口組別,對重整模式的選擇均有不同的影響。 調查又指出,大多數表示願意出資或透過政府資助維修樓宇公共部分,主要希望區內可增加或改善公共停車位及綠化休憩設施。另發現受訪居民對社區存有明顯歸屬感、良好的社群及鄰里關係意識,但較少透過不同組織表達對社區環境改善的意見、參與社區活動等。 調研團隊為此提出三點建議,包括研究加強組織效能的社區伙伴計劃,就相關政策的效果及問題向居民詳細說明,提高對社區各項工作及政策諮詢的參與度,有助促進社區發展和社群組織效能,並且建立或深化司打口居民身份認同,以及訂定符合不同居民需求的細化方案。  

下步調研新馬路沙梨頭 工務局城規廳廳長劉榕表示,接下來會對新馬路以至是沙梨頭區進行,整集澳門半島西岸的數據資料,探討區內居民對舊區重整的想法,讓政府不論是在制訂宏觀完整的、還是單一個案的重整規劃時,能更切合到當地居民訴求。 被問到司打口區的重整修復時間表,劉榕說,相關工作需要照顧區內居民的想法,同時也需要相關社區自發組織參與,「這是要長時間去做,不是政府單方面去做就做,要得到區內居民配合才行。」劉強調,舊區重整工作一直展開中。 是次司打口調研報告已上載至舊諮委網站(www.ccrbam.gov.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