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224號
2011年02月24日
星期四
「茉莉花革命」吹皺中國水面?
2011-02-24
【香港中通社北京2月23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莊恭)中國一年一度的政治重戲「兩會」即將臨近,按照往年慣例,現在正是全社會努力營造「團結向上」和諧氣氛的時刻。然而,上週日出現在多個城市所謂的「茉莉花」聚集行動擾亂了慣常的視聽。儘管相關行動在對中國的社會影響可謂波瀾不驚,但是,這股從網路發端的「茉莉花」風潮還是吹皺了中國的水面。 2月19日下午,博訊網上出現匿名帖子號召中國13個城市的民眾20日14時到當地指定地點集會,並喊出一些紓解民困的口號。20日當天,北京、上海、瀋陽、廣州等地出現了少數民眾聚集引起圍觀,從幾十人到數百人不等,各地均派出警力維持現場秩序,聚集持續數十分鐘後被疏散。 海外媒體對此高度關注,甚至有報導以「中國茉莉花革命」來描述此事。就實際情況而言,將這次民眾聚集活動稱為「革命」有些言過其實,因為聚集者中有許多人僅不明就理的過路人和旁觀者而已。有傳媒認為此次多地發生的「茉莉花」行動是中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多米諾效應在中國的一次投射,是一種模擬行為。 事件發生後,多國專家、學者對此作出評估,大多認為中國不太可能發生「茉莉花革命」。有外電報導,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的社會學家讓路易羅卡爾認為,中國和中東的處境不同,中國民眾對政府的支援度不低,沒有改變政權的願望。儘管問題也很嚴重,但總體上中國沒有如同埃及和突尼西亞那樣深刻的社會危機。 有觀察家指出,儘管中國不存在發生「茉莉花革命」的條件,但此次行動所表達出來的社會情緒,中國政府必須正視和重視。 在經歷了30多年經濟飛速發展之後,社會矛盾也在不斷積累,貧富兩極分化日益明顯、社會腐敗現象嚴重。這些深層問題與現實的各種民生問題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中國民間對社會改革、轉型的訴求。 應該看到,決策層對中國國情現實已有清醒和緊迫的認識。就在事件發生前一天,胡錦濤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研討班開班式上專題發表了社會管理與創新的重要講話。該講話被認為是中共高層首次關於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建設的全面表述。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9常委當天全部出席,該講話被認為代表了中南海的集體意志。 分析人士指出,中共建黨90年,建政60餘年,引領中國繼續向前發展的社會基礎堅實,社會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在2008年PEW研究中心的調查中以8成位居全球最高。而且,經歷過社會動蕩的中國有著「維穩」的共識,無政府主義在中國民眾中基礎薄弱;同時,知識界認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的是時間,所謂的「茉莉花革命」目前不可能在中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