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文消息

2011-02-10

 中華文化學人巴路士逝世 本澳中華文化學人Leonel Zilhao Ayres da Silva Barros上週一(一月卅一日)去逝,享年八十七歲。澳門國際研究所昨日發出新聞稿,表示為其逝世深感惋惜。 Leonel Barros有巴路士、包路士和巴洛斯等漢譯名,其中以「巴路士先生」最為本地人熟悉。巴路士一九二四年出生於本地一傳統土生葡人家庭。其家族早於十九世紀初即扎根於澳門,巴路士父親為前仁慈堂秘書部門負責人,高祖父則為議事公局(今民政總署前身)法官。 巴路士是本澳作家、畫家、音樂人和公民運動家,曾任職於前農林廳、澳門電力公司和澳門土生教育協進會。巴路士在前農林廳參與了本地早期的綠化推廣工作,以及二龍喉公園和石排灣公園的建設。八十年代曾四度為參加「綠化週」的小童創作填色畫冊,又為本澳早期兒童讀物《樹》(中葡對照)和《動植物遊記》(葡文)等插圖,令人懷念。 巴路士的著作多為葡文,早期的圖書著作《澳門禽類手冊》和《澳門路毒蛇圖解》早年由前新聞旅遊處(今新聞局和旅遊局前身)出版,為本地同類型書籍的先驅作品。巴路士亦曾參與籌建澳門海事博物館和澳門博物館,曾為葡文《澳門論壇》週報和日報的專欄作家。在健康情況允許下,巴路士從未擱筆。巴路士一生研究本地華人風俗和澳門歷史,至今以葡文出版近十種相關書籍。 為表揚巴路士對澳門向葡語世界介紹中華文化等傑出貢獻,前總督韋奇立九五年向其頒發了文化功績勳章。前教育暨青年司九九年出版其著作《澳門乾坤物誌》葡文版時在中文序言上稱讚巴路士「的貢獻在於其對澳門生活各樣事物的關注和推廣,特別是有關這個中國地區本身的宗教、傳說以及傳統方面的狀況,他以熱情洋溢及令人驚喜的筆調細緻地描繪出來。」 澳門國際研究所歐若堅圖書館決定向澳門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室捐贈具巴路士簽名的《澳門乾坤物誌》,以供澳大圖書館永久相藏並紀念這位一生推廣中華文化的土生葡人。  

母親會頤康長者樂遊藝博館 日前,母親會屬下頤康中心組織四十多名長者參觀了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館合作,名為『鬥色爭妍故宮藏清代御窯瓷器精品展』,得到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並安排導賞員為長者們詳細介紹逾百多件故宮珍藏瓷器的歷史,令長者們目不暇給,參觀完畢後,長者們表示除加深了對中國瓷器的認識、了解瓷器的發展由來及其風格特色之外,更使他們感受到濃厚的中國古文物的文化色彩。 母親會頤康中心希望透過組織多種不同類型的活動,豐富長者們的文化康樂活動,同時也帶給長者們多方面的資訊,一起享受健康充實的晚年生活。  

抗癌慈善會拜訪中聯辦 中國澳門抗癌慈善會主要負責人日前到中聯辦進行拜會活動,將辦會理念及月初到廣州參觀腫瘤專科醫院之情況向該辦報告,並要求向該會指導工作,氣氛極為融洽。 該會一行於日前,由會長梁活昌博士帶領,而中聯辦協調部副部長張深居,處長助理李勇及文化教育部副部長劉偉寧給予熱情接待。梁活昌首先介紹,現時居民發現有癌症時已是中晚期,造成治療困難,死亡率非常高,該會將擬向居民廣泛宣傳及早檢測的意識。通過基因檢驗,驗血及加強CT來等方法來檢查身體是否帶有癌症的易感基因或細胞,提倡及早發現早治療,才能將死亡率降低。並指出該會定於本年三月五日舉辦「治療癌腫新法」之講座,邀請治癌專家蒞澳介紹多項治療癌腫的高新技術。 副會長倫待民指出,從醫療界得知醫治腫瘤或癌症不再停留於手術,化療及放療等,我們國內已有醫院引進了美國的冷凍治療手段,但經過廣州一間腫瘤醫院一班專業團隊的研究,改良及創新後,治癒了超過五千個患各種不同腫瘤的病人,實在地救活了五千多個家庭。目前冷凍治療之技術我國已超越了美國及其他各國,位居世界第一。該會決心全力推展治癌的新概念及新技術,為本澳癌症病人服務,積極提倡患癌不等於死亡的新思維,甚至可以帶瘤生存,患癌仍可為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 張深居聽取了該會的報告後,對該會的理念及所辦之活動表示讚賞及支持,並囑咐該會將國家治理腫瘤的重大突破之訊息廣泛宣傳,讓更多市民知道冷凍治療的好處,協助市民解決痛苦及困難,為特區政府之繁榮穩定作出貢獻。出席是次拜訪活動的尚有副會長黃俊傑、勞榮煥、梁華金、韓小卡、宣傳部副部長葉向陽,秘書長劉潤雄及副秘書長余惠仙等。  

利氏學會辦研討會 澳門利氏學社將於二零一一年三月二至三日假旅遊學院協力樓禮堂舉行「『中國外銷』商人與藝術家(一七六零至一八六零)﹕歷史與文化新視角」國際工作坊。 若瑟‧M‧布拉加在他討論十九世紀上半葉廣州和澳門的外貿狀況的文章中,曾經誇張的問道﹕「倫敦商人約翰‧考克斯的活動是否對牢牢控制工業化的英國的意識,以及長遠使東方覺醒的自由貿易的傳播,不只是有些微貢獻呢?」 自布拉加具先鋒性的文章在一九六四年由香港大學出版以來,湧現了一批研究,不僅僅是討論當時銷向西方的貨物,也研究當時為西方市場生產和銷售對象的藝術品。自卡爾‧克羅斯曼在一九七零年代發表有關中國外銷藝術品的裝飾藝術的文章後,具重要文化價值的收藏和展覽活動在中國、歐美,以及港澳地區蓬勃如雨後春筍。它們證實了一個對我們當代世界曾經有這樣戲劇性影響的時代的重要性。 是次工作坊旨在探討一七六零至一八六零年代在廣州、香港和澳門歷史、經濟和藝術發展。我們特別希望能收到近期研究的成果。我們選擇一七六零年作為討論的起點是因為,雖然公行制度在十七世紀中葉已經出現,但正是自一七五九年起中國加強了廣州與外國貿易的限制至一八四二年簽訂南京條約止,中國與歐美之間的貿易形式了政治上更複雜的體系,這也是這時期大批奢侈品產生的背景。而以一八六零作為結束,是由於此前一個世紀是外銷藝術品和其生產技術集中出現的時期。 詳情請渝覽http://www.riccimac.org./eng/workshops/2011/chinatrade/index.htm。工作坊的登記最後期限為二零一一年一月十八日。有興趣人士可在本社網站登記。本工作坊免費入場。工作坊的官方語言是英文。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二八五三二五三六或致函workshop2011@riccimac.org。  

小山藝術會將於四月底呈獻經典故事 由小山藝術會製作,邀請本澳資深劇場人許國權(大鳥)改編,香港大細路劇團藝術總監林英傑及澳門青年導演莫倩婷聯合執導之《十兄弟》,將於四月底呈獻,現為當中角色公開招選合適演員。 兒童劇《十兄弟》改編自家傳戶曉的幻想式故事《十兄弟》,以多種舞台表演技巧,包括偶戲、面具戲、魔術、武術、歌曲等呈現,原故事《十兄弟》講述以捕魚為生的夫妻,拾得十顆珍珠後生出各具異能的十兄弟,壞事做盡的大元帥想取得珍珠,囚禁兩夫妻,十兄弟團結一致打敗大元帥。在是次的全新版本中,每個兄弟的性格各有弱點:貪心、傲慢、妒忌、衝動等,他們不時內訌,令父母擔心,最終經歷苦難後誤會冰釋,以互補長短的異能渡過難關。故事反映出中華文化中強調手足合作的精神,更顯示出「家庭觀念」的重要。 小山藝術會以藝術陶冶兒童性情、激發創造和思考力;同時推動澳門劇場走進專業化層面,為戲劇工作者偉供更多製作及演出機會。每個演出均為澳門觀眾送上不同形式和內涵的兒童劇,例如﹕《森林之王》以豐富的娛樂性和觀眾打成一片,《親親廿四孝》注重教育意義和親子關係,《魔法寶石》是澳門首個結合魔術的原創兒童劇,《我要上天的那一晚》和「再見小王子》結合Flash影像和互動唱遊,《石獅子》以媽閣廟為背景,結合舞師,為澳門兒童創造了屬於本土的兒童劇,《老虎仔過新年》以綜藝形式達到合家歡樂的效果,《反斗西遊記》以武術、歌舞重新演譯中國經典名著。 《十兄弟》於二月十日晚上七時公開遴選演員,形式以集體試練及即興表演為主,經驗及年齡不拘,有興趣者,請將個人資料、聯絡方法及演出經驗等,於二月六日前電郵至littlemountain2007@gmail.com,查詢請電:六六三六七八二一鄧小姐或六六六七七零四五蔡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