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131號

2011年01月31日

星期一

愛老謢老 推動原居安老

2011-01-31

本澳長者人數按二零零九年人口統計,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為四萬一千七多人,佔常住人口百分之七點七,預測至二零二一年,長者人口比例將增至百分之十二,長者服務對於社會資源的利用將會隨著長者人口增加而上升。特區政府在二零一一年施政報告中,對長者服務投入了不少資源,包括設立長者專科和長者門診,過去幾年,特區政府亦一直致力推動原居安老,但在長者服務方面,政府仍面對不少挑戰。  

澳門進入老齡化社會 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一個國家/地區的六十歲或以上的人口佔該國家/地區總人口百分之十或以上,或一個國家/地區的六十五歲或以上的人口佔該國家/地區總人口總數百分之七或以上,該國家/地區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按照二零零九年本澳人口統計資源,至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人口已佔本澳總人口百分之七點七,無可置疑,澳門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政府預測,未來十年,老齡化問題將會加劇,預測至二零二一年,長者人口比例將增至百分之十二。社工局在二○○四年《澳門長者照顧供給體系研究報告》中指出,本澳的勞動年齡人口與要撫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在二○一二年將為六點二比一,即每六點二名勞動人口就要撫養一名老年人,未來社會資源將投入更大。  

增撥資源推動原居安老 為讓長者安享晚年,由第二屆特區政府開始,已推出原居安老的思念,所謂原居安老,就是在生活的社區環境,或家居安老,一來可減輕長者院舍服務的需求和負擔,最大目的是讓長者可以在熟悉的環境安老,由家人或護老者照顧,讓晚年生活更豐盛、快樂。 政府為達至原居安老目標,投放了不少資源,包括對社會工作局、向民間社團投放資源,鼓勵開辦社區長者服務,如長者日間中心、家居支援服務外展服務隊、開辦長者終身學習計劃、興趣班、康體運動等,豐富長者精神和體魄健康,又透過服務判給形式開展「平安通」呼援服務中心,為獨居長者提供家居支援服務。 原居安老對象除了長者,很大程度涉及護老者,護老者角色在長者服務中是不可或缺,對於獨居長者而言,護老者就是他們的守護天使,為他們在有需要時送上照顧、關懷、慰問,對於行動不便或有病患長者,護老者角色更重要,護老者要照顧長者日常起居生活,對於經濟有能力或有子女供養的長者,護多者角色大多由家傭擔任,雙職家庭普遍,子女要為生活奔馳,由家傭任護老者是別無他選的選擇,家傭可以滿足長者的生活需要,但不能滿足長者的心靈需要,正是子女忽略的地方。還有,本地家傭絕大部份是東南亞籍人士,如印尼、越南、泰國等,由於語言不通,與長者有溝通不順暢,未能全面照顧長者。  

多方面回應長者需求 行政長官崔世安早關注到老齡化問題,增撥資源開展長者服務,制訂長遠老人政策,包括﹕興建安老院、日間護老中心、開展老人精神科住院服務及院內老人科病區,籌建老人專科門診,建立家居護理隊伍等,支持和鼓勵原居安老,照顧長者晚年生活。長者服務是否就如些簡單,單憑建院舍、日間長者中心、制定《長者法》就可完善?長者的服務需求還包括﹕住屋問題、社區支援、經濟援助和醫療服務。  

全澳安老院舍只共十九間 現時,受政府資助及私營安老院舍總數共十九間,提供一千三百五十七個服務名額。以國際上長者對入住院舍服務需求推算,在三萬八千多名年滿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中,入住需求達一千九百人,以此標準,本澳服務名額與實際需求存在差距,而且輪候期長,一般需要等三至五年才可獲分配入住,輪候者的不斷增加,對服務需求的壓力也不斷加大,造成了惡性循環。去年,特區政府透露將在離島籌設兩間新護理安老院舍,預計可增加三百個宿位和八十個日間護理服務名額,緩和需求。 大部份有自理能力的長者,若非不得已都不願入住長者院舍,對於獨居長者,特區政府在推出二零一二年一萬九千公共房屋計劃後,在新建的社屋項目預留了不少單位撥作獨居長者住屋項目,在青洲社屋和去年剛入住的筷子基社屋,以至望廈社屋,均有針對獨居長者而設社屋單位,但社屋輪候者眾,長者住屋需求會否獲優先解決?新建社屋中,也需要配合長者需求完善周邊交通、社區設施、休憩空間等配套,部份位於較遠離公共交通服務站點,長者出行造成不便,減低長者出行意欲,不利長者建立人際關係和尋求社會服務,此點不容忽視。  

高通脹折磨雙無長者 長者晚年生活是否豐盛,很大程度取決於長者的經濟狀況,本澳的雙無長者,無養老金和援助金的六十五歲長者為數近萬人,澳門的社會保障制度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建立,當時該批長者部份已退休,沒有加入供款網也不被納入供款範圍,導致了退休後變成雙無長者,經濟捉襟見肘。 部份雙無長者,為賺取微薄收入,要做拾荒者、在珠澳兩地做「水客」,每次的勞動換來的僅只有幾元,二零一零年十一月,本澳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百份之三點九三,升幅主要由食物及非酒精飲品、雜項商品及服務和交通所帶動。在高通脹、高物價的生活壓力下,長者要繼續「勒緊褲頭「過日子。 即使是合資格領取養老金的長者,在澳門高通脹、高物價、高租金的高生活水平下,一千七百元的養老金,不足維持基本生活開支,若能租住社屋,獲較低廉的租金,還可有啖飯食,否則要支付高昂租金,生活更艱苦。長者們都要慳住食,不要說到茶樓一盅兩件,茶餐室飲下午茶,連每餐飯都要慳住食,菜價平還可以每餐有兩條菜,若還上寒流影響菜價上漲,連菜也不能考慮,只能吃雞旦或一些醃製食品,如蘿白乾、鹹蛋、梅菜等,肉和魚對長者而言是豐盛的大餐,一星期或許只可吃到一至兩次,其餘都要清茶淡飯。為節省燃料開支,部份長者家中只用舊式水火爐,冬天沖涼要煲水,比起有父母照顧,在溫室長大的小朋友們,父母無微不至,照顧衣食住行,是兩個世界。長者們都希望生活可較安穩和豐盛,但特區政府多年沒有調升養老金,長者們僅能靠每年五千元的敬老金作儲備,應付不時之需。 因應高通脹,政府對三類弱勢家庭發放生活補助津貼,緩解弱勢人士在高通脹下的生活壓力,今年一月起,又豁免社屋租戶三個月租金,繼續對社屋輪候戶發放租金津貼,對於長者的財政支援,並無照顧。或許長者們可動用中央儲蓄金戶口中的一萬元啟動金,相比弱勢人士,同屬弱勢社群中的長者,尤其是獨居長者在通脹下的直接援助,相對被忽視。但社會保障基金月初表示,由於勞、資、官三方共識新社會保障制度實施首年,即今年不考慮調升供款比例和金額,為免加速社會保障基金財政的消耗,暫不考慮調升養老金,即使將來調整,仍需深入探討。社會和長者希望調升養老金金額的期望,相信今年內都不能實現,願望落空。  

社區支援不容忽視 社區支援包括了社會團體的服務支援和家庭支援,目前,街總和工聯各有長者服務隊,上門為長者送飯,服務人數約有百多人。除此,街總亦獲承判「平安通」服務,兩項服務均主要為獨居長者提供支援。部份長者,或選擇到社團所開辦的日間長者中心,與老友、街坊聊天,學習興趣班等。但對於夜間照顧,只能透過老人院和平安通作支援。 對行動自如的長者,「平安通」、長者服務隊、日間長者中心基本可滿足,而行動不便長者,只能靠長者院舍。未來即使推行中央登記制度,輪候期仍是需要解決問題。對於現有長者社區服務,有社會服務人士指出,服務是有,但長者不知悉相關服務,令服務難以滲入社區,有需要的長者未能獲得適時、合適的服務,有待加強服務的宣傳,使服務的效益發揮至更大。  

關注長者精神健康 政府和社會集中精力關心長者的身體健康,很多時郤忽略了需要關注長者的精神健康問題。生活壓力、經濟壓力、家庭壓力,以至鄰里關係不和諧都會對長者帶來精神壓力,長期得不到紓緩會令長者出現負面情緒,嚴重會產生壓生、輕生的念頭。 長者的精神壓力大多數來於:退休後生活和經濟出現了變化,收入減少對生活造成壓力,繼而憂慮不能處理日常生活、與家人相處、照顧子孫或患病配偶、患病、擔心需要入住老人院,以至親友離世,都會令長者產生負面情緒,困擾長者。紓緩方法之一是找親人或好友傾訴,或找專業社工傾訴。家人不應厭長者嘮叨,很多時這是厭世前的徵兆,最好能多關心身邊長者。長者們也可換個思考角度,將之看為人生必經階段,不要轉牛角尖。 社工局開展了長者精神健康計劃,還透過資助方式,聘請社工心理輔導員於社會服務團體,處理長者情緒問題。平時會舉辦講座,讓長者關注精神健康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發展和通脹,生活壓力增加,政府更需要關注長者的精神健康,多舉辦活動,讓市民和長者正視長者精神健康的問題,也讓長者多點娛樂、多一個渠道接觸社會。特區政府希望長者能安享晚年,過著豐盛的生活,未來要加繼續加大資源投入,支援社會服務團體擴展長者服務和鞏固現有服務網絡,全面照顧長者身體和精神健康,才可令長者過著更豐盛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