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企改革發展瞄準 世界一流

2010-12-25

新華社記者何宗渝、鄭曉奕 「做強做優中央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在二十三日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中國國務院國資委主任王勇明確了未來五年(「十二五」期間)中央企業改革發展的核心目標。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也在會上強調,中央企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骨幹作用、表率作用」,「做強做優做大,實現發展質的飛躍」。 事實上,作為中國多個行業的「排頭兵」,中央企業不可謂不大。據中國國有資產「大管家」——國資委統計,截至今年十一月底,中央企業的資產總額已經達到二十三‧九萬億元,凈資產也高達九‧三萬億元。在美國《財富》雜誌發佈的世界五百強企業中,中國中央企業已由國資委二OO三年成立時的六家增加到目前的三十家,而後續無疑將有更多中央企業入圍。  而在不斷做大的同時,中央企業的運行品質也在逐步提高。國資委的數據顯示,一─十一月中央企業營業收入為十四‧九萬億元,同比增長三十四‧七%;實現凈利潤八千O二十二‧六億元,同比增長高達五十‧一%。 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央企業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上繳稅金和稅後凈利潤等主要經濟指標翻了一番,年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達到一百一十五%。 經過多年改革發展,許多中央企業在某些方面已經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準,高鐵技術、特高壓輸電技術等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根據王勇對「世界一流企業」的定義,這些企業應該具備主業突出、治理良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和國際知名品牌,具有較強的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水準,在國際同行業中綜合指標處於先進水準,形象良好,有一定的影響力等特徵。 「我們的許多中央企業已經具備了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基礎和條件。」王勇說。 但王勇同時也坦言,中央企業改革發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缺乏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佈局結構調整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管理水準和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現代企業制度不完善等。 「一些企業管理鏈條過長,集團管控能力弱,缺乏對重要子企業和境外資產的有效監控和管理,重大資產損失時有發生;一些企業盲目鋪攤子,主業不夠突出,主營業務盈利能力較弱或盈利基礎不牢固,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大,這些都是要解決的問題。」王勇說。 以發電企業為例,佔到中國一半以上發電裝機容量的五大發電集團的資產負債率普遍偏高,以至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比較大。 截至今年九月底,五大發電集團資產負債率都高於八十%,最高的大唐集團達到八十八‧五五%。資產負債率偏高,導致流動資金嚴重不足,加重了經營的難度,有的旗下發電企業只能舉債經營,增加了發電成本。 而二十二日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則是推進國有經濟佈局結構調整優化的一項重要舉措,一些不屬於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且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中央企業將被劃入國新公司進行重組整合。 雖然國資委二OO六年提出的重組中央企業戶數的計劃和完成時限目前難以達到,但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明確表示,中央企業重組工作的進度將服從於實際工作的需要,首先要保證重組的品質和效果。 王勇強調做強做優、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一項長期性、戰略性的目標任務。「必須把著力點始終放在做強做優、提升綜合素質和主業核心競爭力上,切不可盲目追求規模擴張。」  「我們要通過『十二五』乃至更長期的努力,加快培育這樣的世界一流企業。」王勇說。 圍繞這一目標,國資委提出將實施轉型升級戰略、科技創新戰略、國際化經營戰略、人才強企戰略和和諧發展戰略,力爭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