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金牌指標壓力的亞殘運會 與體育精神的本質更接近

2010-12-18

【特訊】2010年廣州亞殘運會進程過半,人們記住了失去雙手卻喜歡刺繡的茂名姑娘阮建平,記住了有著美滿家庭的自行車選手梁貴華,記住了殘疾人選手一個人奔跑的身影,也記住了大愛無私的呐喊和加油聲!對於這些,有網友感慨:沒有了金牌指標壓力的亞殘運會,離體育精神的本質更接近一些! 翻開廣州各大報紙的亞殘運會報導,人們會發現一個共同特點:此前亞運會比賽期間頻繁見諸報端的奪金運動員、奪金看點、戰果分析等內容消失或弱化了,就連最常見的「金牌榜」也放在了不起眼的位置,有媒體甚至乾脆取消了「金牌榜」。現在,金牌顯然不是亞殘運會的主題。 「中國體育代表團沒有金牌數目標」,中國殘疾人體育代表團副團長趙素京明確表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不為人知卻感人至深的故事。人們或許不知道,一名殘疾人運動員和一名健全的妻子是如何產生愛情的火花,走上婚姻的殿堂,又如何相親相愛的,那麼看看「完美丈夫」廣東中山自行車選手梁貴華的故事吧!「看到我在場邊為他加油,他就騎得更快了!」妻子周桐羽對團團圍住她的記者自豪地說。 亞殘運會賽場類似的故事實在太多。記者同行聊天時說:「亞殘運會難採訪,因為關注度低;也好採訪,因為每個運動員背後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以前真不知道看五人制足球還需要保持安靜。」市民劉先生是足球迷,平時習慣了大聲喊加油,但細心的他去看比賽之前先研究了殘疾人比賽「觀賽指南」。 這次亞殘運會,他特意帶著上小學的孩子一同去看比賽。「殘疾人比賽不一定好看,但很感人。」劉先生告訴記者,去看比賽主要是為了感受殘疾人的拼搏精神,「從精神的角度上講,他們個個都是馬拉多納!」連日來記者發現,像劉先生這樣帶著孩子去看比賽的不在少數,亞殘運會賽場竟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場所。 金牌不重要,有時候連國籍也不一定要斤斤計較。記者在賽艇比賽中看到特別的一幕:中國隊一馬當先,沖向終點,此時「中國加油」的喊聲此起彼伏;香港隊緊隨其後,觀眾中接著喊起「好嘢!好嘢!」的粵語口號;而最後一名的日本隊衝刺時,在主持人的帶領下,「幹巴爹」(日語「加油」)的聲音又響徹全場。 沒有競技明星,亞殘運會賽場上卻有著最純正的體育精神。 亞殘運會上有一項特殊的比賽:表演賽。根據比賽規定,每個專案如果參賽隊沒有達到3個或以上,就不設獎牌。這樣就產生了一批特殊的運動員——他們奮力奔跑,奮力投擲,卻不是為了任何的獎牌。黎巴嫩運動員馬娜爾•希米是一名侏儒運動員,也是女子鐵餅F40級別的唯一一名運動員。完成投擲後,志願者紛紛找她合影,宛如明星一般。 在亞殘運會賽場上,人們還常常能夠見到這樣的場面:由於實力太弱或者身體原因,當其他運動員已經紛紛沖過終點的時候,最後一名運動員仍在一個人奮戰。對他們而言,到達終點不意味著榮譽,但卻代表著尊嚴。 這些感人的場面也成為網友競相轉載的話題。網友「素扇青衫」感慨地說:「健全人運動會負責金牌,殘疾人運動會負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