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00917號
2010年09月17日
星期五
改善綜合生活質素 不要成空話
2010-09-17
【特訊】前任行政長官O四年發下宏願要「改善澳門人的綜合生活質素」,現屆特區政府對此願景是否仍然繼續卻未見宣示。只是,改善人民的生活質素,應是任何政府不能逃避的任務,特區政府在現時經濟條件較好,庫房充裕情況下,除了進一步完善社保制度之外,對全民醫療保險制度、解決居民住屋和物價通脹的問題,能否有具體的日程目標及可操作之措施在來年的施政方針上體現,以切實改善居民生活。立法議員區錦新就此向行政當局提出書面質詢,內容如下:書面質詢 「在博彩業收益大幅增長的情況下,澳門政府的庫房亦水漲船高。可是,十年的特區經濟高速發展與民生改善卻毫不匹配。 零四年,前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在爭取連任時,提出「改善澳門人的綜合生活質素」作為競選承諾。可是,至零九年,前任行政長官任滿前幾個月,本人在議會中質問其「改善澳門人的綜合生活質素」的競選承諾為何沒法落實。何先生的回應是,要改善澳門人的生活質素,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不可能是行政長官在一個任期內可以達致。而他所做的是為「改善澳門人的綜合生活質素」開了個頭,以後就由接任者繼續。 至現任行政長官上台後,雖然重點提出了「建立陽光政府」和「實行科學決策」兩個目標,但也沒有否定要改善居民生活質素。因為作為政府,「建立陽光政府」和「實行科學決策」,其目的最終都應落實到改善民生。否則,任你口號叫得多漂亮,若不能改善民生,任何施政都是一場空。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崔特首領導下的特區政府並沒有中斷「改善澳門人的綜合生活質素」這一施政目標。 重要的是,改善民生,政府資源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而因為博彩稅收的增長,讓今天的特區政府成了澳門歷史上庫房最充裕的政府,亦即最有條件向「改善澳門人的綜合生活質素」這一目標推進。 改善民生有幾個領域是具標誌性的範疇,包括房屋、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後兩者雖然仍存許多的不足,但特區政府在這兩方面確實已做了不少的工作。而醫療領域方面,隨著公立醫療機構人員薪酬的大幅調整,政府應重點放在如何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質素,使公帑的使用能物有所值。而此領域更重要的是,面對醫療費用愈來愈高,除部份人士被納入免費醫療之外,其他大部份人都未獲免費醫療保障,區區五百元的醫療券沒病時是得物無用,但有事時卻是杯水車薪。家中有成員一旦遇有嚴重疾病,醫療負擔隨時會令一個家庭陷於困境。因此,在政府庫房較充裕情況下,調撥資源推動建立全民醫療保險制度,以確保所有澳門居民病有所醫,實有必要。 社會經濟大有增長的同時,大多數市民生活質素反而下降,其源有二,其一是住屋費用太高,「無殼一族」苦不堪言,家庭收入竟有三成甚至五成用於住屋費用,生活質素豈能不降。這是十年政府房屋政策失誤所致。彌補之策是切實增建公屋,將本澳公屋與私屋比率從現時不足百分之十八提升至百分之三十以上,才有可能紓緩本地居民,尤其是年青一代的住屋難問題。以現時老牛破車式來建公屋,即使在二O一二年前建成萬九公屋,公屋與私屋比率僅是百分之二十五,同時仍將有許多已輪候多年的經屋輪候戶無法上樓,若二O一二年前無法完成,則民間怨懟更深。 影響居民生活質素的第二個因素是物價飛漲。政府雖有措施當面對通脹升到某個比率時會作出回應,只是,這類措施只能局限於協助部份弱勢家庭,而通脹之災卻是全民受害,政府只助弱勢家庭,卻對非弱勢家庭、亞弱家庭撒手不管,這又豈能算是負責任。雖然,澳門的通脹受外來因素影響,政府可以解讀為無能為力,但各種專營公司,尤其是各種內地糧副食品及燃料的經營以寡頭壟斷方式哄抬價格謀取暴利,令澳門居民長年食貴菜貴肉、用貴價燃料。這些都是造成本地商業成本高的原因。而澳門幣在長期順差的情況下卻因為與美元掛鉤而不斷貶值,亦是澳門人面對通脹如虎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若房屋和物價兩問題得以紓緩或解決,澳門人的生活質素即使會有所改善。但政府在此兩方面似乎既無力(房屋方面)又無能(物價方面)。為此,本人向行政當局提出書面質詢: 一.前任特首在零四年代表特區政府所提出「改善澳門人的綜合生活質素」的目標是否仍是現屆政府的施政目標?政府在具改善民生標誌性的四個範疇,包括房屋、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中,會有些甚麼措施可推動此一目標的實現? 二.住屋費用太高是澳門人的生活質素受到拖低的重要因素,特區政府雖承諾在2012年之前建成萬九公屋,但仍難以滿足社會上對公屋的需求,關鍵在於公屋的比率太小。因此,政府除了咬緊牙關竭盡全力在2012年前完成萬九公屋的興建外,會否有計劃在短時間內投入足夠的資源,將公屋的比率推升至佔全澳住屋單位的百分之三十或以上,以解除居民住屋難、住屋貴的問題? 三.物價是住屋以外的令一個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素提高的重要因素,政府多年來只推諉於此為輸入性通脹,政府無能為力。但實際上,澳門幣的不斷貶值、壟斷經營謀取暴利,都是造成通脹如虎的原因。政府除了增加支持弱勢家庭應對通漲之外,到底有否任何措施調壓物價,紓解民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