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00913號
2010年09月13日
星期一
既是兩害取其輕 文化局竟附和有害工程
2010-09-13
【本報訊】對於民署不暫定在世遺旁興建垃圾站的工程。在社交網站發起反對群組的居民認為,民署近日的回應只是事後補救,而且不斷掩飾。該居民又指,既然民署認為項目是「兩害取其輕」,為何負責保護世遺的文化局竟然附和「有害的工程」?
居民社交網站設反對群組 民政總署現在風順堂街興建垃圾房,該位置是在有數百年的世遺─聖老楞佐堂的古地基石牆旁邊。日前,居民何小姐在社交網站開設「強烈反對澳門政府於世界文化遺產-聖老楞佐堂外牆建立垃圾站」群組。她表示:「我們支持民署取消五個大型垃圾桶和美化環境。民署知否市民啞忍了那些垃圾桶多少年?民署一直沒有正視,我不信沒有居民投訴。」在風順堂街現有五個大型露天垃圾桶,由於長期打開上蓋,既發出臭氣,也引來一些拾荒者。 在將要興建的新垃圾房附近,現在三個垃圾房,步行距離不到兩分鐘。按何小姐觀察,常有居民將大型垃圾放在現有的垃圾房外,拋垃圾的拉出口又常被打開,傳出臭味,其中一個垃圾房早前更發生火警,需要消防員到場。她表示:「長期受害的是我們,我們當然歡迎民署取消五個大型垃圾桶,但不是為了解決它們,而產生另一個問題。」她建議民署先取消那些大型垃圾桶,若附近的垃圾房真是不勝負荷,可增加垃圾車收集垃圾的次數。
如何美化都是垃圾房! 雖然,民署強調定會優化垃圾房外觀,熱愛藝術何小姐卻指出:「垃圾房就是垃圾房,建設多麼美麗的噴泉,都是垃圾房。」民署早前表示,在世遺旁興建垃圾房是「兩害取其輕」,何小姐表示,連民署都承認是「害」,文化局到現在仍未公開解釋:「為何與民署達成協議,贊成有害世遺的工程?」她多次在工地前幻想將來的情景:「因為圖則與現實情況總有一大段距離。」而且笑問:「如果因為那個位置較寬闊是選址理由,可否在政府總部前更寬闊的空地建垃圾房呢?」 民署聲稱早已在兩次社區座談會中,介紹興建垃圾房的計劃,更得到大多數出席者的認同。在風順堂區居住了十多年的何小姐表示:「未聽過有社區座談會。」她認為,如果民署要讓整個社區的居民知道有社區座談會,可以把宣傳單張派到每個住戶的信箱,甚至在每一座大廈張貼宣傳海報,當中定要標明座談會的討論議程。她又問:「兩次座談會的參加人數有多少?」 的確,民署把工程的資訊上載其網站,卻沒有標明上載日期。而且,何小姐瀏覽一個多小時後才找到相關資訊,她形容自己是「鍥而不捨」。何指出,民署沒有預早告訴該區市民,讓他們知道工程資訊已上載互聯網,何稱:「可以進行調查,除非有特定目標,否則有多少人主動瀏覽民署網站?是否要市民每天瀏覽民署網站,如同每天查閱電郵一樣,監督哪些工程影響自己?」 對於民署日前的回應,何小姐認為只是事後補救,而且不斷掩飾,民署對市民說:「我們已經做了甚麼,只是你們不知道。」何認為:「如果有心讓每一個市民知道,一定有相應的方法。」她又質疑,民署為何不在決策前,預早在將要興建垃圾房的位置,張貼通告及資訊,讓市民留意及提供意見?
居民在看民署下一步回應 身為天主教徒的何小姐重申:「反對的理由不是單純為了保護聖堂和世遺,而是不想垃圾房影響其他人。」現時,只有七十人加入社交網站的反對群組,她始終認為,不是為「搞大件事」,而是希望透過不同途徑讓區外人知道事件,因為,同樣的情況很可能會出現在其他地區。雖然,她已知會了立法議員,但沒有計劃下一步行動:「我們要看民署下一步的回應,我們不是為反對而反對。」 更正:九月十一日在本報刊出的「民署:垃圾房設在世遺旁兩害取其輕」的報道,接受訪問的民署人員是環境衛生及執照部部長馮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