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人與狗」被拆說開去

2010-08-02

大三巴牌坊下的「女人與狗」銅像被悄悄地拆卸後,引起了一場「茶杯裡的風波」。雖然文化局局長吳衛鳴表示這個行動是文化局和民政總署緊密溝通後的決定,認為那裡是耶穌會廣場,是莊嚴的地方,不適宜擺放「女人與狗」銅像 ,但是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副主席說的話卻似乎顯示出沒有與文化局「緊密溝通」過。 「女人與狗」塑像在擺放之初確實受到不少批評,認為女人的姿勢不雅。不過,那個地方當時也是耶穌會廣場,澳葡政府也得到耶穌會的同意才擺放在那裡。想不到過了十多年,人們都已經習慣了,耶穌會才覺得(或「被覺得」)「女人與狗」放在那裡不合適,有點後知後覺。 此外,在耶穌會廣場還同時擺放的另一組銅像「男女」卻被認為是真正體現中葡友誼,其實在當年也有很大的爭議。該組銅像是一個中國姑娘向一個葡國青年或土生青年獻花,這不是中國文化。因為,一般來說,應是男子向姑娘獻花,不是反過來。此外,就算是獻花,也不會獻荷花,更何況荷花是澳門的象徵(詳情見當時的《華僑報》)。 在中葡友誼紀念物中,頗受爭議的是矗立在西灣海邊的「融和門」。在慶祝「融和門」落成的典禮上,葡人乘著船從西灣上岸,中國人在岸上歡迎。這是違背歷史的,把葡人据居澳門的歷史「偷天換日」,變成是中國人歡迎葡國人來澳門。耶穌會廣場上的「男女」塑像實際上也是借表示友誼(愛情?)的送花,來暗喻華人「姑娘」把澳門(以蓮花象徵)送給葡人。這兩個「中葡友誼紀念物」都在篡改歷史,將葡人据居澳門說成是中國人歡迎的。 話說回來,其實有些東西是可以作為反面教材的。如亞馬喇前地以前的澳督阿馬留躍馬的銅像被拆掉,前地也幾次改變面貌,使得當時阿馬留在澳門強行推行殖民統治的歷史淡化掉,使得很多年青人不知道過去的歷史,不了解澳門回歸的意義。現在「女人與狗」又被拆了。雖然筆者也覺得那個女人的姿勢有點不雅,但也覺得有關部門拆除得不光明正大。                                           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