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澳鄰里關係淡漠疏離

2010-06-07

【本報訊】有社團調查發現,部份市民與鄰居只保持虛偽的點頭之交,鄰里關係疏離淡漠,守望相助欠奉,與鄰居只保持虛偽的點頭之交,對建設和諧社會不利,建議政府增投資源,推動鄰里互助共融,避免「自私自利樓」出現。 為瞭解本澳居民的睦鄰關係,工聯早前以非隨機抽樣方式,透過電話、街頭和上門等,訪問了約三千二百人,收集他們與鄰居的熟悉度、相助度,以及大廈管理參與度等資料,並會向政府提交此報告及建言。  

三成六受訪者連鄰居姓名也不知 結果顯示,自稱與鄰居關係密切和普通的,分別有一成九和七成二,疏離及惡劣合共不足八成;在打招呼方面,八成六受訪者表示會經常或偶然與鄰居有問候;而在認知上,三成六人完全不知道鄰居戶主姓名,只有二成四人知道四戶或以上;另有八成三居民指未曾投訴鄰居或被對方投訴。 在提供協助上,有兩成二及五成八稱非常願意和一般願意,但在會否主動關心鄰居若打罵其子女或者發生爭執方面,一定和可能會的有兩成六和三成一,而在大廈梯間有人尖叫或警鐘響起,各有四成左右首選「衝出查看」,但也各有逾一成選擇「靜觀其變」。另一方面,從未參與大廈管理工作有近七成,從未參與過大廈管理單位舉辦的活動也達六成三。  

社會發展削弱睦鄰關係 工聯認為,結果反映出受訪者的鄰里關係普遍淡漠,屬冷淡型,即鄰里間見面純點點頭,最多寒暄幾句,沒其他往來,且欠缺守望相助,又對參與大廈管理意識薄弱。 原因除城市空間和住宅結構轉變使鄰里關係起變化外,台山社區中心主任蕭紹雯指出,過去鄰居需要經常互助的作用,已被政府或機構推出的各種各樣的社區支援服務取代,如平安鐘。而且現今私隱保護意識抬頭,加上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減少,都影響了睦鄰關係。  

促關注鄰里關係免釀不和諧 遠親不如近鄰,而密切鄰里關係是建構和諧社會基本組成之一,北區職工服務中心主任李展濤說,報告現已點出問題,就是點頭之交卻又不認識這種表面、虛偽的普遍現象,這是一種警號,須要關注情況,免持續下去。 工聯建議,政府應增加此方面綜合資源投入,整合民間社團和社區服務中心力量,去推廣相關公民教育、完善社區設施、針對性開展居民共融活動、增強社區糾紛調解機制等,使和諧文明的鄰里關係得以確立,避免「閉鎖社區」和「自私自利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