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00316號
2010年03月16日
星期二
珠澳合作的障礙
2010-03-16
澳門與珠海的合作一直以來都有問題,從澳葡時代到澳門回歸十年後的今天,那個「結」始終沒有解開。從昨天政府發言人譚俊榮宣佈澳門與廣東省將制定《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記者會上《珠海特區報》記者的問題,可以明顯地看到珠海人至今仍懷不平的心情。 那位記者提問題時說的第一句話先坦言自己的問題較「小氣」。他接著問(應該是說,不是問),原來的粵澳合作,正如行政長官崔世安所說的,主要是珠澳的合作。但他覺得,珠澳合作不理想,有所偏向澳門。他舉例說,比如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據說珠海方面在那塊地的相關投入達二、三十億元,而澳門只給十二億元,還嫌貴。又如,海域是珠海的,澳門填了就是澳門的了。當然,這是中央批准填的。因此他認為,政策是向澳門傾斜的。 珠海那位記者接下來問,在未來的合作中,象這些情況是否會有所改變?發言人對這事怎樣看?那位記者又說,比如,過海關的時候,他留意到,澳門居民過澳門的關口很暢順,但珠海人到澳門不容易,在珠海和澳門的海關各排半小時的隊,要一個小時才可以到澳門。他問,這種更緊密的合作、優質的生活圈會不會從這些小事開始,會不會設一個廣東省居民或珠海居民的通道呢?類似這些,發言人可不可以透露,比如,不要說肉,能否讓珠海居民有機會分享澳門回歸十年來社會、經濟進步成果的湯? 盡管譚俊榮在回答時表示不同意那位記者的說法,但那種長期存在珠海居民心中的不平心情仍然值得重視。可以肯定地說,那位記者的話不只是他個人的想法,不少珠海居民包括幹部都有這種想法。這種想法對於粵澳合作尤其是珠澳合作、珠澳同城化都是不利的。換句話說,不平等、過於偏向澳門,是珠澳合作的障礙。 澳門特區政府如何化解,如何表達對珠海的善意,制定好《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也許是個機會。 本報記者郭濟修